中國和德國差別在哪兒?
2006年9月17日「中國的興旺向歐洲提出了挑戰,這裡不僅涉及就業崗位和原料,也是制度的競賽。中國處於發展階段,其獨裁雖然遭到各方批評,但它也體現了效益。在聯邦制的德國,許多人希望有這樣的效益。一個歐洲工業國固然難以與一個巨大的轉型國家相比,但看一下中國經濟制度的優勢和弱點還是值得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崛起也將改變德國。」
文章以貫徹理念的勇氣為題,分析德中兩國的差距時寫道:「提出『中國經濟興旺原因何在』這個問題的人,必須回顧1978年。經過文化革命,中國經濟一塌糊塗。鄧小平打開國門,邀請資本前來投資。鄧小平具有拒絕固有意識形態、開闢新道路的勇氣。
1997年,前德國總統赫爾佐克說,德國也需要新的想法。他要求實行徹底現代化、個人承擔更多的責任。但這樣的講話在德國沒有起到推動作用。九年前,德國登記的失業人數為437萬人,2006年8月仍然有這麼多人失業。製造行業中,薪水附加費用在2000年至2004年期間每年增長3.1%,超過了毛薪水收入,社會保險體系也需要修繕更新。」
文章對德中兩國的技術科研作比較時寫道:「與德國相比,中國在申報專利方面還落後於德國。2004年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申報的專利中,12.4%來自德國,在國際上排名第三。中國申報的專利佔1.5%,但中國正在從廉價生產國發展成為高科技國家。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使用的研發費用翻了兩番,2020年以前全世界40%的科研投資預計將投入中國。」
文章在對教育、就業、產品出口等領域做了比較後,把目光轉向德中兩國的政治和社會:「談到民主制度,中國還需要向德國學習很多很多。北京大學新聞學教授焦國標發現,德國有很多東西可以成為中國的榜樣。他說:『如果中國象德國一樣有三權分立、自由選舉和新聞自由的制度,許多其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社會保障方面,德國每年為每個公民的健康付出2730多歐元,中國不足30歐元。國家養老保險覆蓋的中國人不足全國人口的2%,擁有醫療和失業保險的人數更少。中國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4歲,比德國人口平均年齡小8歲,但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中國人口老化更快。此外,中國人平均51歲的退休年齡比德國大大提前,提前了十年以上。」
(本文摘自其它德語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歡迎讀者來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