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戰略性不信任
2013年6月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禮炮,儀仗隊,國宴,這類美中領導人舉行峰會的禮儀這回都被擱置一邊。外交禮儀的約束被打破,開始探險新大陸,遠離華盛頓。歐巴馬和習近平本次會晤安排在加州南部偏僻的豪華私人農莊"陽光之鄉"。兩個全球的頭號和二號經濟強國的首腦都免去領帶,穿著隨意,他們不僅是兩個最大的貿易國家,同時也是最大的兩個環境破壞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負債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坐在歐巴馬對面的將是在未來10年引領中國命運的人物,而在這段期間內,中國很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美國同中國在一起將會有什麼舉動?一年多以前,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克林頓曾一語道破,她於2012年5月在北京說,"美國和中國現在嘗試的事情是史無前例的,即為老牌發達國家碰上正在崛起的國家後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尋找答案。"
"信任赤字"
尋找答案的過程由於長遠目標不一致而產生的不信任而增加了難度。政治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戰略不信任"。 北京認為,華盛頓圍剿中國的崛起並企圖加以破壞,以達到稱霸目的。歐巴馬開始將美國的戰略重心移向亞洲,重新調集軍事和外交資源,在華盛頓被稱為"再平衡"的戰略更增添了人們的懷疑。在美國一方,人們憂慮的是中國將主宰亞洲,而犧牲的將是美國的影響力和利益。
戰略家認為美國和中國進行的是一場零和博弈,而不是雙贏。紐約外交關係委員會中國問題專家伊科諾米(Elizabeth Economy)對美中關係消除戰略不信任的機遇做了謹慎的評估。她說,"如果雙方相投,找到了真正的共同點,這便是建立兩國間信任的開端。"但她強調指出,建立信任需要長久的時間,共同的價值觀以及共同的政治思路是它的基礎。此外,伊科諾米還說,對中國缺乏信任的國家不光是美國,其他國家在怎樣應對中國的問題上也出現困境。她舉例說,比如智慧財產權、駭客襲擊以及南中國海海和東海的領土主權之爭等問題。
經濟和政治權利
長久以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表現得非常謹慎。中國改革的開創者鄧小平曾說過,中國應"韜光養晦"。也許中國政府在數十年的經濟追趕之後發覺時機已到。位於柏林的外交關係研究所的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eider )教授認為,這也是合情合理,經濟實力強盛的國家會將其精力轉變成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實力。"然後他們便開始在全球擴張利益。這意味著:他們的行動會更為積極。他們會關注國際問題,會加大伸張自身的利益。我們必須逐漸習慣中國在國際關係領域一步步,緩慢地,以迄今的實用主義方式,扮演越來越積極的角色。"
寶貴時光
在這種形勢下為避免衝突和誤解,美國和中國都應更多地瞭解對方,瞭解對方的動機。為此抽出兩天時間在加州會談是一次絕好的投資,是一次寶貴時光。在緊張的政治氛圍裡,類似旨在瞭解對方的暢談以及建立信任的機會都十分缺乏。這是奧習第二次會面,2012年2月,習近平以中國首腦繼任的身份在白宮受到歐巴馬的會見。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同這兩名政治家的關係息息相關。一名美中問題專家總結了這樣的真諦:"雖然中國和美國不能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但如果去掉他們當中的任何一方,沒有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編譯:李魚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