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牆內開花牆外香
2006年6月9日「這不僅僅是金錢的問題。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志明認為,外國影片佔主導地位威脅著國家的『文化安全』。去年,北京對西方媒體集團的影響加以限制時,也使用了這一論點。國家元首胡錦濤前年強調說,敵對勢力『總想通過公眾輿論的窗口』進入中國。自1994年第一部美國電影在中國公映以來,美國影片佔領了中國市場。紐約州立大學訊息交流學教授洪君浩認為,中國領導人對中國文化出口能力的擔心主要出自政治考量,『想通過文化出口擴大政治影響』。現在中國在全世界開設孔子學院,傳授中國語言和文化。中國想在國際上展現自己,最近發表的『和平崛起白皮書』就提出,中國是『始終熱愛和平』的文化大國,同時也是可靠的貿易夥伴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大國,與美國的模式截然不同。」
中國電影工業採用好萊塢的工業體制和市場做法,在國外贏得了市場。但如民諺所說,「對著窗戶吹喇叭,名聲在外」的中國電影在國內並不受歡迎。南德意志報最後寫道:
「最近幾年,在西方獲得成功的中國影片都是好萊塢風格的武打片。在中國,並非人人都喜歡這些影片。如李安的『臥虎藏龍』在中國、日本和香港的票房收入只佔總收入的3%。這是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寧可買廉價的盜版影碟、也不進電影院。另一方面,許多中國人指責這些大片本來就是為外國觀眾拍攝,對中國人來說,這些影片的風格、故事和人物沒有任何新意。」
新蘇黎世報也注意到,中國的電影工業最近幾年經歷了令人矚目的變化,不少影片在國際上受到重視。但中國電影在國內仍然處於無處不在的新聞檢查之下: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這個國家的政治卻一如既往停滯不前。政治上不受歡迎的人仍然受到迫害,仍然沒有法制,無處不在的嚴格新聞檢查仍然籠罩著國家的文化生活。除了媒體以外,對此最有感受的首先是電影工作者。去年年底,黨和國家元首胡錦濤在紀念中國電影一百周年時,稱讚了中國電影工作者,誇獎他們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同時也告誡說,電影工作者應『遵循正確的政治路線,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