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中的我」-中國80後藝術展在德國
2011年3月6日隨著日益全球化的發展,存有差異的中西文化,彼此之間在不斷相互融合。中國的年輕一代,在國際交流中都使用英語,都喜歡看好萊塢大片,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也都吃方便食品…… 而從這些年輕一代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中,也同樣可以明顯看到中西文化的融合性。
2011年1月至6月,德國墨卡托基金會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展《他人中的我》,將會為德國藝術興趣者提供一個瞭解中國當代藝術的機會。這次藝術展並不同以往的展覽,因為它的展覽地點就設在了墨卡托基金會的辦公地點。步入墨卡西基金會大廳,就可以看到大廳內牆上掛著的巨幅中國年輕藝術家創作的繪畫作品,還有擺放著的雕塑作品,以及與其相關的錄影。走入每一個辦公室或會議廳,甚至是廁所,隨處都可以看到牆上掛的,桌子上擺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這次展覽的策展人,已經從事將近20年中德藝術交流的藝術家亞歷山大奧克森(Alexander Ochs)說把這次展覽就設在辦公區內,主要是因為:"在2011年裡,基金會將組織很多與中國有關的交流項目。希望通過《他人中的我》這個展覽,可以對在這裡的工作人員更多得瞭解中國文化,中國的當代藝術有所幫助。從而在工作中產生更多、更好的創作靈感。" 基金會的項目負責人也說,同時希望辦公地點可以向對中國當代藝術感興趣的人們開放。
世界不再有"陌生"
這次展覽的主題之所以稱為"他人中的我",首先,項目負責人表示,"他人"在這裡可以理解為"陌生的人或事物"。而在當今全球化的形勢下,已經不再有"陌生"這個主題。目的就是想讓其他人都來看看,其實這些中國藝術都不是陌生的。另外,"他人中的我"也和這次參加展覽的藝術家情況有關。策展人奧克森說:"我們這次選擇參展的藝術家年齡都不超過35歲,展示的是中國年輕一代的藝術作品。比較特殊的一點是,這些藝術家們也都在西方留過學,並且在國外生活過。由於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感染,他們創作出來的東西非常獨特,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他人中的我"就如在西方世界裡的這些中國藝術家。相反,我作為一名德國人,和中國藝術家共同合作,在這個群體中,我也是不同的。"
以冷抽象藝術為主方向的藝術家張慧,在此次展覽中展出了她的作品《夜》。這是一幅油畫作品,作品展現了從高空看下去的洛杉磯的都市之夜,整個城市燈光組成的海洋,猶如天空中的點點繁星。有關其作品想表達的含義以及思想,張慧說:"我想說,一個文明化的城市,個體在城市中的處境。什麼是文明化的過去,什麼是文明化的未來,誰是誰的藍圖。是人們希望回歸到以前,還是以前的人把現在作為一個夢想的追求,很多東西都是很循環的關係,它不是一個一者必是一者的結果。"
同樣參加這次展覽的藝術家策簡,她在這次展覽中展出的作品主要以寫實為主。但是這種寫實卻是把具體的實物變得抽象化。同時把這種抽象化引用到我們現在的世界,把繪畫與現代高科技的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比如她作品中人的面部或動物的面部,用一個公式或者用幾何圖形來表現,把變化非常多端的肉體通過公式來量化。策簡說,她在畫畫的過程中想的是:"我一直在捉摸,我為什麼要畫畫,我現在作為一個畫家在21世紀,大家都在用電腦,大家都在用新媒體,我還能創作出來一些什麼更有意義的新東西。"
中西文化相融的中國當代藝術
有關這次中國當代作品展《他人中的我》,張慧看過這次展覽的感受是:"我感覺這次參展的作品非常個人化,展覽沒有提出一個很大的題目,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特別風格上,它沒有強調這些東西。而是從每個藝術家個人方面去闡述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對生活的理解,我覺得是非常個人化。你很難在作品中找到共同點,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組成。"
而在中國和德國都辦過個人畫展的藝術家策簡,也感覺到中國的當代藝術融入了很多西方藝術元素,個性化正在不斷體現,但是中國當代藝術還是和西方藝術有不同之處,她認為在西方,人們更注重創意,而中國藝術的情況是:"中國傳統的藝術教育、學院教育還是和這裡不太一樣。大家還是更注重於功夫,更注重於寫實,更注重一些技巧。"
當人們參觀欣賞這些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時候,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理解藝術家在作品中所要詮釋的意義。很多德國參觀者因對藝術感興趣而來觀看展覽,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這些藝術作品的內含。策簡對此方面是這樣看的:"當代藝術不理解是一個普偏的問題,因為就是這一點,我才覺得他很有意思。只不過,西方現代藝術史要比中國長的多,整個20世紀現代藝術都在發展,大家對現代藝術概念和藝術現象有一個習慣的理解,他們已經學會去一個畫廊,去一個博物館看他們完全不理解或者從來沒見過的一些藝術品。而中國還沒有這樣一個傳統,大家很少去畫廊,看最新的現代藝術,看一些年輕藝術家的創作。"
作者:丹婭
責編:韓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