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加懷柔-北京對香港的新政策
2006年1月23日「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對香港發生的事情做出的反應十分有克制。北京對民主派並沒有惡語相向,立法會做出決定後立即前往北京述職的曾蔭權帶回的也只是人所共知的老說法:香港民主化應分步進行。過去董建華在執政後期聽到的是黨和國家首腦胡錦濤的批評,批評他不夠接近民眾,而現在曾蔭權在北京的股票行情看來仍然很不錯。
雖然有個別人抱怨北京的影響在增強,甚至有人說親中國的勢力對民主派人士施加壓力,但總的來看,香港在充分享受民主法制國家通常所擁有的自由。報刊媒體也仍然是一片活躍的景象。最近幾個月,世界公眾通過香港的南華早報多次瞭解到有關中國內地形勢發展中的問題。」
新蘇黎世報記者的文章最後分析了北京中央政府對香港採取寬容和懷柔政策的原因,他認為諸多原因中有三條最重要:
「其一是大陸金融業的現代化、自由化和開放進展越快,香港的重要性就越大。國際各大銀行的地區總部設在香港,在中國金融業進行早就該進行的改革中,這些國際大銀行成了關鍵。如果北京粗暴干預香港,造成香港不安定,這就必將導致國際金融界的不安,帶來諸多後果,中國經濟改革家勇敢開始進行的中國金融業現代化將遭到沉重打擊。
對於中國領導人來說,政治戰線上更為重要的是,在與中國統一將近十年之後,香港對中國內地可能進行的政治現代化的討論已不再起作用。香港對中國大陸沒有榜樣效應。在中國大陸人排的名次中,港人的地位相當低下。直到今天,港人仍然沒有擺脫高傲和矜持的負面形象。
中國黨和政府高層中的實用主義技術官僚寄希望於經濟繼續現代化,但他們也始終處於意識形態純粹派的監督之下。所以他們既不能損害香港的經濟動力,也不能使人產生自己在資本主義的香港丟失政治面子的印象。對這一切進行可信和有效的調停,也正是香港特首的主要任務。現在的情況是,香港抗爭的民主反對派雖然使人惱火,但還不能成為北京進行干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