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10 Versailler Vertrag
2010年1月10日「我們不想掩飾我們失敗的範圍和無能為力的程度。我們認識到了針對我們的仇恨力量。他們要求我們承認是戰爭的唯一責任方,而這樣的承認從我嘴裡說出來就是謊言。」
這是當時的德國外長烏爾裡希‧馮‧勃洛克道夫-倫佐伯爵說的話。四大戰勝國對一戰後的歐洲領土進行了重新劃分。在棘手的領土問題談判中,據說會議代表們是在鋪在地板上的巨幅地圖上,一邊屈膝爬行一邊進行磋商的。
協約國談判代表一開始就目的明確:德國和它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土耳其要為戰爭的爆發承擔全部責任。憤怒的浪潮席捲了德國從左翼到右翼的所有黨派。在對當時被稱作「凡爾賽恥辱」的抗議中,德國人又團結在了一起,當時德國剛剛經歷了十一月革命和廢除君主制,正在面臨一場內戰。凡爾賽條約的簽署在德國引起很大爭議,當時的社會民主黨籍的帝國總理古斯塔夫‧鮑爾在國民議會上宣佈:
「德國的共和國政府準備簽署和約,但是不承認德國人民是戰爭的發起者。我代表內閣建議簽署這個和約。我們不能為一場新的戰爭負責,我們沒有抵抗能力。但是沒有抵抗能力不等於沒有尊嚴。」
凡爾賽條約在德國普遍被認為是不公正的,幾乎所有政治勢力都拒絕承認它。社民黨被要求要對這一所謂的「凡爾賽敕令」負責。不管社民黨如何努力,它總是未能擺脫這一對戰敗和和約簽署負有責任的污點。真正的責任者實際上是保守的軍方和德意志皇帝下的帝國政府,是他們發動了戰爭,反對共和制,並且要恢復德國的超級大國地位。
協約國的條件非常苛刻,但是如果德國是戰勝國,那麼它對戰敗方提出的和平條件恐怕會更苛刻。協約國要求德國陸軍今後人數將減少到10萬人。德國也不得不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法國,而薩爾州則由國聯託管。德國還喪失了東部的重要的農業和工業基地。德國還被要求進行天文數字的戰爭賠償-高達1320億帝國馬克,而且要用黃金支付,這相當於今天的3000億歐元。當時的英國首相勞伊德.喬治把德國看成了一頭母牛-既要提供牛奶,又要提供牛排。
德國戰爭賠償中的一個怪現象是:直到1980年,即凡爾賽條約生效60年後,聯邦德國才付清最後的利息和最後一筆分期賠款。
凡爾賽條約造成和遺留下來的危機熱點地區一直影響到今天:例如義大利和奧地利之間的南蒂羅爾衝突,爭議的焦點是在勃倫納的義大利邊界問題。凡爾賽條約還造成了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因為雙方均不接受鄂圖曼帝國被瓜分後產生的分界線。許諾給庫爾德人的、但從來沒有實現過的自治也是和約的遺留問題。於1919年移交給比利時代管的德國昔日在東非的殖民地布隆迪和盧安達,也是凡爾賽條約留下的後果。
在其它一些國家,凡爾賽條約的一些後果也仍然能夠感受到,例如在匈牙利。作為德國的盟國,匈牙利戰後失去了大片領土,其中包括斯洛伐克、布爾根蘭(Burgenland)、斯洛維尼亞和錫本布爾根(Siebenbürgen)。1991年時,匈牙利的民族主義政治家還對匈牙利的邊界問題提出了質疑,理由是東歐和巴爾干半島上發生的政治巨變已經使得凡爾賽和約制定的地理和平秩序失效。前南斯拉夫的分裂導致了極端民族主義的產生,它主要反對的是一戰後產生的國家秩序和民族歸屬。
作者:Michael Marek/瀟陽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