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拜登影片會晤后 梅克爾繼續推「歐洲對華政策」
2021年3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周四(3月25日)歐盟舉行例行視訊峰會,美國總統拜登也較為罕見地加入進來,上一次美國首腦介入歐盟會議是2009年。這個閉門會議結束後,德國總統梅克爾在記者會上介紹了當日會談日程和結果。梅克爾說,「我們交流了對大西洋兩岸關係的看法,拜登總統說了他的意見,歐盟理事會常任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輪值主席、葡萄牙總理科斯塔( António Costa)闡述了我們歐盟的立場。我們歐盟一方明確指出了我們的利益」。
梅克爾說,「我們有很多共同利益值得繼續維護,比如在氣候保護方面進行合作,結束貿易爭執,比如結束波音和空中巴士之間的關稅糾紛」。
她說,拜登總統提及同俄羅斯、中國以及土耳其的關係。「我希望拜登總統今年夏季訪問北約,今天我們只是相互認識一下,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姿態,表明我們又進入到頻繁交流的時期。」
有記者提問,拜登今天有沒有對中國表現出「進攻性」?如果德國繼續走近美國,是否擔心德方經濟利益受損?
梅克爾回答道:「這裡牽涉的不僅是經濟利益,而是貫徹我們所說的『歐洲主權』。很清楚,同美國我們有著共同的價值基礎,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各自的利益。如同美國同中國在阿拉斯加展開長時間、詳細的對話,我們也將同中國展開會談。我們早已知道中國是制度競爭者(Systemwettbewerber),但同時我們還要考慮,怎樣將價值觀和利益結合起來,產生一個歐盟對華政策,你們知道,我為此付出很大努力,並且將繼續這樣做。同美國,我們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並非完全認同(keine Identitaet)。這是非常明確的。」
歐盟經濟主導的對華政策在改變
多年以來,布魯塞爾把中國看成貿易夥伴,雙方從中均獲益頗豐。尤其是德國經濟與中國的交織最為密切。根據《世界報》報導,歐盟對華出口總額的一半來自德國。2019年,歐盟委員會推出的中國戰略文件首次將中國定義為「制度性對手」(Systemrivale),即指中國代表與歐盟不同的價值體系,並在國際舞台上積極推廣這一體系。此後歐盟的對華關係中明顯加強了政治因素,但就總體而言仍然由經濟思維主導。這一背景下,2020年底歐盟頂住來自華盛頓的壓力,與中國簽署了歷時7年談判的《歐中投資協議》。該協議須經歐盟議會通過後才能生效,而它近期卻陷入歐中制裁與反制裁的政治漩渦,其中中方制裁的名單裡包括歐盟議會議員。
美國方面,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在很多領域進行了「撥亂反正」,將前任川普尤其在國際合作領域的政策重新扳回到以前的道路上,但唯獨在對華政策方面,拜登政府基本上延續了前任的強硬路線。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