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失衡的歐中關係:「歐盟的影響已經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

2009年5月20日

歐盟中國峰會今天在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的首都布拉格舉行。這次峰會原定去年十二月在法國裡昂召開,因當時歐盟輪值主席、法國總統薩科齊此前會見達賴喇嘛,中國決定拒絕參加會議。《南德意志報》對此次峰會發表了文章。

https://p.dw.com/p/Htr3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認為,這一事件表明,"中國已不再認真對待歐盟","在北京看來,布魯塞爾並不重要":

"現在峰會重新舉行,但這並不意味著峰會對雙方同等重要,歐中關係已失去平衡。在歐洲人眼中,中國的份量從來沒有現在這樣重。歐盟提出的任何世界政治話題,不與中國對話,都難以想像。無論談及蘇丹的種族屠殺、氣候變化或世界金融系統,中國作為崛起的經濟大國、安理會中持有否決權的大國或者僅因為其人口眾多,討論任何問題時都不能受到忽視。

但在中國人看來,世界卻完全是另外一幅模樣。歐洲對外關係理事會調查報告的作者們認為,北京現在'在所有全球問題上處於中心地位,而歐盟的影響已減弱到中國認為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科學家們認為,這是歐洲人自己造成的後果,歐洲各國相互競爭,都想成為中國'在歐洲最鍾愛的夥伴'。而中國是一個'靈活、實用的國家,它知道如何對待歐盟'。

過去幾年,歐洲的對華政策在所有重要問題上實際幾乎全部失敗。無論歐盟派遣多少委員前往中國,他們大多空手而歸。多年來,中國不理睬歐洲人提出的應更積極保護氣候的要求,直到歐巴馬的美國政府對這個話題表現出興趣後,中國才有了一些鬆動。無論布魯塞爾如何表示不滿,歐盟對華貿易的1700億歐元逆差不會使北京任何人失眠。中國無視歐洲人的主張,仍然保護其友好國家伊朗和蘇丹,使它們免受更嚴厲的制裁。"


《南德意志報》的評論文章接著分析了"歐中關係冷卻"的原因,認為它"部分反映了世界政治的現實":

"伊拉克戰爭之前,一些歐盟國家反對美國時,北京的一些人夢想會出現一個獨立的歐洲。北京外交學院院長朱立群說,現在中國失望了 。

歐盟各成員國自行其是也使自己失去了一大部分外交份量。與歐盟共同出面相比,倫敦、巴黎或柏林更願意自己與中國進行雙邊對話,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從中國獲得巨額訂單。一旦某個歐洲國家在北京失寵,其它國家就想從中獲取好處。"


文章最後寫道:"所以,歐洲如果不想在新形成的世界結構中被排擠到邊緣地位,它就必須學會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用一個聲音說話。我們不能期望,不久或甚至在布拉格歐中峰會時就能實現這一切。如果中國總理溫家寶高高興興地前來與會,歐洲人就感激不盡了。"


摘譯:王羊

責編:葉宣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