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克思主義與普世價值無正面衝突
2016年5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共黨刊《求是》雜誌日前發表了總書記習近平去年12月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文,文章中強調了"黨校姓黨"原則的重要性。既然是一篇重要的講話稿,為什麼不及時發表公佈,而是等到幾個月之後呢?
章立凡:其實在去年習近平講話之後,媒體就有過一些相關的報導,只是全文放到現在才公佈,這中間可能有一些推遲。我猜測本來它應該是配合今年年初習視察三大"黨媒"之後就公佈的。但是因為"任志強事件"引發輿論反彈,公佈時間就推遲了。從當時的 "媒體姓黨"到現在的"黨校姓黨",這個思路是沒有變的。
德國之聲中文網:有一些評論聲音認為,習近平這篇講話稿的發表意味著當前中共內部的左右路線之爭愈演愈烈,所以才要在這個時機再次強調一下習的立場觀點。您對此有何看法?
章立凡:近年來黨校尤其中央黨校內部,有一些關注政治改革的觀點不斷地提出。這導致中央黨校和中國社科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有外國學者說社科院像黨校,黨校卻像社科院。往往有一些改革觀點是從黨校提出來的。所以我們認為,尤其在近三年一直拒絕政治改革的態勢下,中共體制內還是有人在提改革的觀點,這也說明黨內確實存在不同意見。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種"社科院像黨校、黨校像社科院"的錯位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呢?
章立凡:一個是黨校一直有這樣的傳統,從胡耀邦時代以來,雖然更換多位領導,但是主張改革的思想基因一直存在。其實這些學者的出發點還是希望通過改革來保住中共的執政地位,還是要"救黨"的。只不過他們提的這些觀點不被領導層接受,被視為"自由化"。
而社科院從王偉光擔任院長以來--其實他的前任也是如此--就一直比較"左"。所以社科院就成了一個左派的大本營。這個明顯的錯位可能跟領導有關,也跟單位的傳統有關。
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也曾擔任過中央黨校校長。他在去年年底的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也是一再強調黨校姓黨,指出如果不姓黨,那黨校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因此所謂的學術探索無禁區這個原則在黨校是不能完全適用的。您對此如何評價?
章立凡:即使從馬克思主義來看,它自身也是需要不斷探索和發展,否則馬克思主義本身也不能適應時代變化。所以這種提法還是把黨校當成了宣傳部門,把黨校的理論探索功能消除,僅僅讓它成為黨的喉舌、黨的洗腦工具,為中共生產標準化的幹部。這也是一種錯位。過去至少在改革開放初期,黨校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理論探索功能,比如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等,而不是按照原教旨主義去解釋黨的所謂基本路線。所以這種提法可以說是改變了八十年代以來的黨校傳統。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種理論探索,在習近平的講話中卻被指責為"有的人奉西方理論、西方話語為金科玉律,不知不覺成了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吹鼓手"。您認為學者為發展黨的政治理論所作的探索和所謂"鼓吹西方普世價值觀"之間如何界定?
章立凡:首先我認為這篇講話稿還是從列寧主義、史達林主義的角度來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所以它更多地強調鬥爭,還是冷戰思維的繼續。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也是來自西方,如果熟讀馬克思著作就會知道,很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也是從普世價值出發的。馬克思主義和普世價值觀從理論上看,並沒有正面的衝突。正宗的馬克思主義並不是列寧史達林的馬克思主義,而是"第二國際"--也就是現在歐洲的這些社會黨,他們所繼承的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而且中共在奪取政權以前,事實上也是提倡普世價值的。毛澤東和周恩來主張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毛還主張實現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羅斯福的"四大自由",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這些都是普世價值啊。共產黨之所以能奪取政權,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著種普世價值的宣傳,才得到很多青年和知識分子的擁護。至於執政以後,中共就變成了反西方、全盤蘇化的一邊倒路線。這其實就使得中共在理論上往往很難自圓其說,曾經的承諾和後來的做法發生了自相矛盾。
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表示希望黨校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智庫",並宣佈黨中央已經把中央黨校列入"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名單"。您認為中央黨校在目前的這種指導思想之下,有可能建設成為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受到認可的"高端智庫"嗎?
章立凡:這是不可能的。既然從定位上就已經排除了理論探索這個功能,而是要宣傳黨的政策、給幹部洗腦,那麼就只能是越洗腦智商越低,怎麼可能變成智庫呢?所以這種智庫建設方案,和他對黨校的這種方針定位完全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的。按照這種思路,黨校不可能變成智庫,只能是宣傳和洗腦工具。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