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軍售影響中美關係
2010年2月1日《商報》預測,中國除了中斷與美國的軍事往來外,還會有一些動作:"在與美國的爭執中,中國可能採取什麼措施,現在還不清楚。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但它從未暗示過,將把這一槓桿作為施加壓力的工具。真要採取這一步驟,中國的巨額美元外匯儲備就有可能丟失原有價值。
加利福尼亞的中國事務專家、教授席克女士說,為抗議美國對台出售武器,北京政府會在對伊朗核問題商討外交行動時持保留態度。對伊朗採取嚴厲制裁措施之前,美國想把中國拉到自己的船上。此外,中美之間還有足夠多的問題。多年來,兩國的貿易糾紛一直在升溫。在與全球氣候變化做鬥爭的問題上,雙方也採取不同的立場。"
《日報》寫道:"北京威脅要制裁美國,但這一威脅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尚不明確。中美兩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兩國都派出了軍人,作為聯合國藍盔部隊在海地等國執行維和使命或派出艦艇在索馬利亞海岸前打擊海盜。美國總統歐巴馬希望,在伊朗和北韓核問題上以及防止核武器擴散時,北京能提供幫助。
過去中美發生衝突時,北京都中斷了軍事往來。這次北京做法的新穎之處是,它警告美國企業不要參與軍售,否則將受到制裁。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後,華盛頓禁止向中國出售武器,所以美國的大型軍火公司集團不能向中國提供軍備。如果這次北京動真格的,其它一些生產可民用、也可軍用的產品的企業將受到沉重打擊。"
《每日鏡報》報導說,自台灣總統馬英九就職以來,海峽兩岸關係走向緩和。在國際舞台上,經北京同意,台灣獲得了世界衞生組織觀察員的身份。去年十二月,台灣與四個非政府組織參加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但在海地救災問題上,雙方好像在進行一場"罕見的競賽":
"從金錢上來看,台灣開始時少許領先,它提供了500萬美元,而來自中國的援助金額為440萬美元。在速度上,中國的救援人員來得快:地震後的周四,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救援隊就到達了毀壞的太子港,而台灣人在地震後的第二個周六才在海地的鄰国多明尼加共和國降落。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在遭到地震破壞的海地,雙方金元外交的新一章又開始了。這意味著又將倒退到人們本來以為已經一去不復返的時代。"
摘譯:王羊
責編:葉宣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