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戶到競爭對手:德國重新定位中國
2019年1月1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向中國的出口總體看依舊強勁,去年1月到11月,同比增長10%,但來自中國的需求正在減弱。德國工商大會董事會對外經濟部主任特萊爾(Volker Treier)對德國之聲表示,今年德國在華公司的業績將不大看好。去年11月的對華出口增長率僅為1.4%。"同別國相比,德國的表現還算可圈可點;但同德國企業自己的期待相比,則並不很好。"中國有5000多家德企,其中2500多家是德國工商大會的成員。
他表示,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世界經濟降溫影響中國經濟,以及中美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為德國企業不僅遍及亞太各國,在美國也有相當強大的陣容。他認為,世界經濟乃至中國經濟的降溫才剛剛開始。
這一背景下,本周四(1月17日),德國副總理、聯邦財政部長朔爾茨(Olaf Scholz)率團出訪北京,有分析指,此行意在為德國銀行和保險業進入中國市場創造條件。
特萊爾說,德國和中國是兩個重要的經濟體,在穩定金融市場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在這方面,中國可以借鑑德國的經驗,"我們知道,中國企業負債很高,因此怎樣做到穩定銀行體系,德國聯邦財政部長可以向中方講述德國的經驗,包括怎樣應對不穩定的金融局面。"
德國政界和商界人士都認為,同中國國家控制的經濟模式相比較,德國的私營經濟在和中國企業競爭中處於劣勢。在國內,中國加強推動"中國2025"這一旨在實現工業現代化的計劃,發展電動車等科技產業,在海外,收購高科技前沿企業,比如兩年前中國公司併購了德國機器人製造業的庫卡公司。
柏林政府強調保持同中國"緊密且有利"的貿易關係,但同時,一名經濟部的發言人說,"我們必須更好地保護德國以及歐洲的敏感技術,不受國家主導的海外收購的威脅。"
德國工商大會與德國工業聯合會:對華態度不同
由於中國經濟地位的增強,已從發達國家的客戶逐漸變成了競爭對手。中國的崛起使德國從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後退了一位。
德國去年底收緊了《德國對外經濟條例》,歐洲以外的企業參股德企的比例如果超過10%,政府可以審核並進行干預。之前這個門檻在25%。針對這個被普遍看作是"阻擋中國"的法律,特萊爾說,新規定並不是一個政治訴求,其目的不是阻擋中國在德收購,"當然,我們並不支持這項新規定,因為這是政府部門在對市場資本流通進行不適當的干預,德國需要外國資本。"他說,德國需要來自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投資,最近數年來,德國得到的外國投資並不很多。此外,歐盟正在同中國就保護投資協議進行著談判。
他說,無可爭議的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許下的全面引入市場經濟的諾言並沒有全盤兌現,但德國不會使用保護主義的手段進行回應,而是在可控的項目和區域裡,展開合作,促使對方做出相應的改變。
但德國工業聯合會的態度則有所不同,上周,這個代表了36個行業的游說組織,以罕見的姿態呼籲歐盟出台更為嚴厲的對付中國的措施,並指出不能過分信賴中國市場。該聯合會在這份原則報告中提出54項具體建議,稱來自中國的投資原則上受到歡迎,"但必須引入新的國家補助監控機制,調查中國公司是否在政府資助下收購歐洲企業,並在必要情況下出手阻止。"
電動汽車投資的一半在中國
本周德中經濟高層會晤時,朔爾茨會試圖說服中國副總理劉鶴繼續對外國公司開放市場。去年11月,中國保監會批准德國安聯保險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這將是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
朔爾茨會藉機闡述繼續開放市場、進行公平貿易與競爭符合中國本身的利益。但中國會接受這樣的觀點嗎?
由於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產業採取補貼政策,中國電動車大批出口有了良好的契機。這一挑戰之下,大眾汽車也作出數年內向電動汽車投資數十億美元的計劃。縱觀全球,幾乎所有重要的汽車廠商都在提升對電動車的投資,這一數字同比提高了3000億美元,而投資額的一半將在中國實現。難怪大眾總裁迪斯說:"大眾汽車的未來將在中國市場上見分曉。"
此外,朔爾茨還希望為德國的金融地位展開游說,推動德國成為人民幣金融產品的歐洲中心,目前,因英國脫歐的影響,原先在倫敦作業的金融公司紛紛轉移到德國的法蘭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