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企業在中國 – 甘苦難言
2003年9月15日戴姆勒克萊斯勒總裁施雷普和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握手,「賓士」這一品牌終於落戶中國,和大眾和寶馬以及其它德國企業相比有些晚點。德國去年在中國投資總額達到9.3億歐元,是在中國投資的「歐洲狀元」。德國聯邦外貿協會會長伯爾尼稱:「德國經濟現在迫切需要的外貿動力來源於中國。對於很多中小型企業來說,雖然冒失地去中國投資有些盲目,但肯定的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將保持很長時間。」
德國經濟界對中國的評價都是最高級:最大、最多、最快,幾乎趕上了奧林匹克宗旨。西門子總裁兼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海因裡希-馮皮埃爾說:「研究中國的經濟指數對德國經濟界意義重大。」很多經濟學家批評經濟界,同一行業 - 尤其是汽車行業 - 在中國的投資可能會帶來不可避免的生產過剩。生產廠家卻並不以為是。如果中國市場實在買不動了,還可以把中國製造的德國品牌返銷回德國,就和當初墨西哥生產的大眾金龜車一樣。
德國的化工企業也一樣熱心中國市場。拜耳和巴斯夫都積極開闢中國市場。在上海曹涇的投資對拜耳董事會中國專員奧爾來說是「集團向亞洲市場開拓的重要一步」,同時也是「拜耳對中國經濟發展機遇信任的表示」。巴斯夫則斥資29億歐元在南京新建一個石化基地,董事會成員克萊邁耶爾說:「我們在中國南京只花了四年的時間,建立起了一個化工生產全套體系;而我們的前輩在路德維系堡修建總部的時候則花了好幾十年。」
此外,中國的保險,煉鋼,甚至旅遊行業都有德國企業涉足。新近成立的中旅途易旅行社成為第一家有外國人控多數股的合資企業。
但是,中國人對外國投資和技術感激不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想和中國做生意的德國企業經常要和挑剔的中國官僚打交道。中國人不再對外國投資商言聽計從,反而對投資商指指點點,規定條條框框。
寶馬和美國晶片製造商因特爾剛剛受到限制,只能分別在基礎設施並不完善的沈陽和成都合資建廠。在中國有很長歷史的蒂森克虜伯也遭到中國政府的白眼。本來以為板上釘釘的京滬高速磁懸浮鐵路現在希望渺茫,而且和寶山鋼鐵廠合作的擴建項目也受挫。蒂森克虜伯已經在頭兩期工程中建立了冷軋廠,現在卻沒有拿到擴建三期四期的建築許可。本來打算在中國建立起最大的海外鋼鐵基地佔領中國十分之一鋼材市場的計劃也要落空。中方僅僅允許蒂森克虜伯要麼在別的地點建廠,把半成品鋼材用卡車送來送去,要麼乾脆把生產設備賣給中方合作夥伴 -- 寶鋼。
這就是中國人做生意的精明之處。至今為止,中國仍然要求外國投資商和中國企業建立合資公司,而且大部分還都是中方股份佔多數。 雖然德國經濟對持小部分股權並不熱衷,但對中國是例外。戴姆勒克萊斯勒雖然害怕合資公司偷學賓士獨特的造車技術,但最終還是走上了合資的道路。
還有更讓人吃驚的。在中國很多同行業競爭廠家的合作夥伴大都屬於一個母公司。上海大眾、通用和豐田的合資廠家都屬於上海汽車製造公司。長春大眾/奧迪和豐田都屬於長春一汽。奧迪剛剛慶幸能夠和長春一汽合作沒多長時間,合作夥伴又公佈了和日本人合作生產日本汽車的消息。所以,西門子總裁馮皮埃爾說:「不去中國的風險大於去中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