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3101 Feature

2010年1月30日

去年12月,新任德國環境部長諾伯特‧呂特根就明確宣佈,政府要減少對於太陽能產業的補助。現在,正式決定已經做出:在今年年初常規性的補助削減大約10%之後,從4月份開始,針對太陽能產業的補助將一次性削減15%。德國年輕的太陽能產業在受到政策打擊的同時,還面臨來自中國的競爭。

https://p.dw.com/p/Lmwf
中國無錫生產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模板圖片來源: AP

總部位於波昂的太陽能世界股份有限公司(SolarWorld AG)是德國最大的太陽能企業,這家在德國證交所上市的公司提供太陽能發電領域的"一條龍服務":從原材料硅的生產,到太陽電池板、電池組合模塊的建造,直到最後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及其回收利用,太陽能世界公司手中掌握整條產業價值鏈的每個環節。弗朗克‧阿斯貝克是該公司總裁,儘管收到了"政府大幅削減補助"這樣的壞消息,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所在的行業遭遇了嚴重危機:

"除非是太陽突然黯淡無光了,才會影響我的心情。十年前,發生了一次日食,而那也是我們唯一產量下降的一天。"

不過,德國聯邦政府削減太陽能發電補助的計劃對他而言還是"當頭一棒","當一個依然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遭到阻礙時,總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SolarWorld_Asbeck_CEO.jpg
太陽能世界公司總裁阿斯貝克圖片來源: SolarWorld AG

在德國太陽能經濟協會眼裡,現狀顯然要糟得多。該協會預計,太陽能產業中會出現一波"倒閉浪潮",而德國將因此而失去大量的工作崗位。目前,德國的太陽能相關企業擁有將近8萬名雇員。

此外,該行業才剛剛度過了一個艱苦的年份。由於產品價格下跌,最高跌幅甚至達到30%,一些德國太陽能設備生產廠家出現虧損。而造成這一現象的部分原因是,中國的太陽能企業對德國同行發起挑戰,構成極大威脅。不過中國產品的價格也出現了下滑。而坐收漁翁之利的則是那些去年投資購買太陽能發電設施的人。因為一方面太陽能發電設施的價格變得更為便宜,另一方面,上網電價補貼卻保持穩定。這種優惠措施是《支持可再生能源法》所規定的內容之一。根據這部法律,太陽能設施營運者能夠連續20年享受固定的上網電價補貼。根據發電設施的規模大小,他們最高可以申請每瓦39歐分的上網電價補貼,這幾乎相當於4元人民幣。而相形之下,普通電力的交易價格往往只有幾歐分而已。

太陽能發電為投資者帶來了高額利潤。於是在2009年,光伏發電設施突然成為熱門項目,得到大力建設。但是,這卻導致了消費者保護人士的嚴重抗議。因為市場價格和上網價格之間的差價必須由消費者來承擔。換句話說:並入電網的太陽能電越多,消費者所要承擔的費用也就越高。因此,消費者保護團體要求將國家補貼大幅減低30%。

由於法律並未規定只有德國生產的太陽能發電設備才能享受政策優惠,因此中國競爭者在這一輪"太陽能發電熱"中大賺了一筆。來自無錫的尚德電力(Suntech Power)就是其中一家,他們一半的太陽能電池產品都是銷往德國的。而這也是那些支持大幅減少國家補助的德國人所持的理由之一,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優惠反而助長了競爭者的實力。

現在,中德兩國的太陽能發電設備製造商都受到了聯邦政府新政策的衝擊,不過德國最大太陽能企業的總裁弗朗克‧阿斯貝克認為,來自中國的產品仍然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中國產品現在當然能夠更容易找到買家,原因很簡單,他們的人力成本比我們低得多。我們每個月向員工支付的薪水大約是中國的十倍。"

按照阿斯貝克的說法,人力成本在太陽能世界公司的總成本中所佔比例大約為10%,而中國企業的人力成本在總成本中僅佔3%。而在中國,政府也對能源領域以及相關的材料行業進行補貼。阿斯貝克認為,這一系列因素使得中國產品具備了15%的價格優勢。而最令他感到惱火的是,中國企業還能得到國家補助貸款,

"我要想投資擴建企業,必須到資本市場中,以6%的利息貸款。而中國企業則根本不需要這樣做。這就是一種扭曲(的競爭)。"

Blauer Himmel in Chinas Solar-Tal
中國德州的太陽能設施圖片來源: DW

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則表示,德國對中國的補貼政策提出指責是非常荒謬的,畢竟每個國家的太陽能產業都是得到國家資助的。而且正是德國率先開始了這種補貼政策。孟憲淦認為,中國產品價格低廉另有原因,

"中國的光伏產業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尤其是隨著一些技術上的進步,它的價格是在降低的。比如硅材料,過去我們從國際市場上進口,最貴的時候要400多美元一公斤。現在我們中國逐步能自己生產了,一公斤70到80美元可能就夠了,它的成本不就降低了嗎?另外也有工人薪水相對較低(的因素)。薪水高低是國情決定的,不能因為我們薪水低就成為錯誤了,成了被人攻擊的對象。正是因為我們的產品價格比較低,而品質是國際先進的,因為各國對進口光伏產品都有技術上的要求,如果品質不合格,德國人根本就不可以讓他進口。"

對於來自德國太陽能企業的抱怨,孟憲淦表示無法理解。歸根結底,中國企業用來生產太陽能電池的機械設備還是從德國購買的,在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是中國的資源,而最終生產出來的太陽能電池,也會使德國的用戶受益。

以上這些說法都沒錯。中國太陽能設備產業的壯大給德國機械製造商和消費者帶來了好處,但德國太陽能企業卻無法從中受益。他們現在處境艱難,最終會有一些廠家在市場中消失。阿斯貝克總結道,德國企業只有"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提高效率並且降低成本",才能繼續獲得生存機會。

而中國太陽能市場的成長可能會緩解中德廠商之間激烈競爭的態勢。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

"過去就是因為價格比較貴,那麼社會上還不太接受,因此我們的產品主要出口到歐洲,但是現在國內市場很快就要啟動了。啟動之後,政府的補貼沒有給企業,而是給了用戶。"

據孟憲淦表示,中國國內已經計劃實行類似德國的太陽能上網電價規定。北京政府為此啟動了上百億人民幣的"金太陽計劃",建造將近300座太陽能發電站,而用戶購買建造太陽能設施的50%開銷將得到國家補助。儘管阿斯貝克這樣的德國企業家無法從這個龐大的中國項目中直接獲益,但他依然對未來表示樂觀,

"想一想,目前只有1%的電力是來自太陽能,再想到,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我想大約50年左右,太陽能發電的比例甚至要提高到100%,那樣的話,(太陽能產業)的黃金時代還遠未結束。"

作者:張丹紅 / 石濤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