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太陽能研發前景暗淡
2012年8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板實驗室主任普羅伊(Ralf Preu)異常高興地看著一塊塊新型太陽能電池板,這是位於德國南部弗萊堡市的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普羅伊手下共有200名員工,他們正盤算著進一步研發這種已經成為國際標準的新技術。普羅伊希望,通過這些研究,能夠將太陽能電池板的光電轉化率由現在的18%提升到20%以上,這將有助於降低單位發電量的成本。
普羅伊團隊開發的這款新型太陽能板,目前還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是領先地位的保持,有賴於不斷地研發。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光電轉化率,另一方面,也需要降低生產中的材料成本。通常,科研人員都傾向於將實驗室的最新成果直接拿到工廠裡,進行現場測試。當年太陽能產業蓬勃發展時,這種模式毫無問題,許多生產廠家都願意為普羅伊提供幫助。可是,眼下正值太陽能行業的危機時刻,來自中國的競爭者正以更低的成本與價格擠佔市場。
目前,德國的太陽能企業正面臨嚴重危機,不少企業已經破產。對於普羅伊而言,這意味著不少與工業界合作的研究項目面臨困境。普羅伊團隊研究預算的1/5來自於工業界的投入,而現在,他們正嘗試更多地依靠其他資金渠道。
守成不易
即便是大型企業,也能感受到太陽能行業的危機。維爾特(Harry Wirth)的工作是對太陽能電池板做測試。不論是面臨酷熱、還是嚴寒,或者是潮濕多塵的環境,太陽能電池板的壽命必須要達到30年以上。10多年來,維爾特從工業界不斷接到訂單,對各類型號的太陽能板進行測試。然而,現在維爾特正不斷流失客戶,許多客戶已經申請破產保護。雖然維爾特還沒有準備裁撤員工,但是他也表示,今後幾年中,他的業務量會縮小一半。
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研究所所長韋伯(Eicke Weber)則在擔憂他手下員工的未來,思索著怎樣才能保持德國在該領域的科研領先地位。該所目前已經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太陽能研究機構,十年間,所裡的員工已經從300人擴大到了1200人。然而,增長迅猛的背後,則是守成不易。一方面,研究所需要不斷創新,從而使得德國企業在太陽能市場上保持競爭力;另一方面,韋伯也在努力拓展新客戶。
如何應對中國競爭者?
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研究所每年7300萬歐元的預算中,有一半來自於企業界。有鑑於無錫尚德這樣的中國太陽能巨頭正在不斷地搶佔市場,研究所是否應考慮接受來自中國企業的科研訂單。韋伯所長表示,如果中國企業只在中國本土進行生產,他的機構則不會直接與之展開科研合作。韋伯指出,研究所的科研項目使用了德國納稅人的稅款,因此由此產生的科研成果也必須在德國本土創造價值及就業崗位。
不過,現在中國政府也開始為本國的太陽能產業直接提供研發資助,提升本國企業研發能力,從而降低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在韋伯眼中,這是中國人又一個不公平競爭手段。他認為,在過去兩年中,中國政府為本國太陽能企業提供了大量補貼,從而使得後者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了競爭力,中國也由此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基地,其產能比德國高出數倍。韋伯擔心,中國政府將通過有針對性的工業研發戰略鞏固當前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他支持歐洲企業對中國製造的太陽能板提起反傾銷訴訟。韋伯還認為,如果反傾銷訴訟沒能成功,那麼歐洲也應該改變策略,為本土的太陽能等高科技產業提供補貼。
作者:Richard Fuchs 編譯:文山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