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二戰遺址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向盟軍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這一天也成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紀念日。七十多年後,德國仍然有一些戰爭遺址保留下來,警示、告誡世人永遠摒棄戰爭,不要玩火自焚。
空心牙齒
很難想像,1945年的德國城市就像伊拉克或者敘利亞現在的一些城市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在一些大城市,個別廢墟沒有再重建,而是作為殘暴戰爭的見證者保留下來,比如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這座殘缺的建築也有空心牙齒之稱。
俊美的五塔樓
新浪漫主義風格的威廉皇帝教堂1895年落成。1945年11月23日,它在盟軍的空襲中著火被焚。戰後,71米高的殘缺的主塔作為警醒世人的象徵保留了下來。1961年,主塔周圍的四新塔樓落成,新老建築都同屬文物保護之列。
廢墟也能派用場
柏林市中心的化募修道士教堂(Franziskaner-Klosterkirche)始建於1250年,1539年在宗教改革中被解散。1945年,該教堂在空襲中大部分被損。只有幾堵外牆得以保存下來。2004年開始,修復後的廢墟不時舉辦展覽、音樂會和戲劇演出。
萊茵河畔的無頂教堂
科隆老城裡矗立著一座戰後未被重建的教堂-聖奧爾本教堂(St. Alban)。這是唱詩班廂席剩餘的部分。這座少了屋頂的教堂被用作戰爭死難者紀念地。 教堂中有一個昂斯特‧巴拉赫按照畫家凱特‧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的藍本製作的雕塑- 「悲傷的父母」,以警醒世人珍惜和平。
殘留的珍寶
離聖奧爾本不遠處就是聖科倫巴(St. Kolumba)教堂-科隆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它始建於公元980年,1943年時幾乎完全被損壞,只剩下中世紀後期的幾堵外牆以及一尊聖母像。
博物館的一部分
1947年到1950年間,人們為這尊聖母像在原址修建了一座八角形的聖母小教堂。但科隆人仍然稱它是「瓦礫中的聖母」。1956/57年,人們在聖母小教堂的基礎上擴建了一座四邊形的聖體教堂。不同尋常的是,2007年,聖科倫巴教堂完全融入為紅衣主教教堂藝術博物館(Diözesanmuseum)的一部分。
巴洛克的輝煌不再
薩克森安哈特的采爾普斯特宮(Zerbs)是安哈特-采爾普斯特的公爵官邸,建於17世紀,有三個側翼。采爾普斯特宮是德國中部最重要的巴洛克建築之一。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是安哈特-采爾布斯特公爵的一個女兒,原名索非亞‧奧古斯塔‧弗雷德裡卡(Sophie Augusta Fredericka)。兒提時,她常常到親戚家做客。
僅存的希望
1945年四月,采爾普斯特宮被炮彈擊中,幾乎完全被毀。珍貴的內部設施化為烏有。采爾普斯特宮原本可以重建,但因政治原因落空。宮殿建築只有東翼的廢墟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一個資助協會的保護。他們的目的是按照原來的外貌恢復這座巴洛克建築的東翼部分。
永遠堅固
雖然它不是廢墟,卻是一個紀念地-這是上個世紀40年代初在杜塞道夫修建的地面防空掩體,外觀就像一座教堂。1949年之後,這裡真的成為了教堂。這幢被列為文物保護對象的建築非常獨特,被視為世界上最堅固的教堂。這座教堂今天也是一個紀念地,並陳列藝術品。
發電站紀念地
漢堡威廉堡區的地面防空掩體也是世界上一座獨一無二的建築。戰後許多巨大的水泥建築都倒塌了。這幢高炮掩體幾年前則得到全面修繕,改建為「能源掩體」。這座擁有太陽能裝置以及蓄熱設備的熱電聯供電廠服務於周邊的居民區。
警示的食指
漢堡聖尼古拉教堂始建於1195年。1842年的一場大火之後,人們開始在原址興建一座宏偉的新哥特式教堂並於1874年全部完工。其147米高的塔樓曾經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1943年7月28日,該教堂遭轟炸,並被燒毀。
漢堡和「蛾摩拉」行動
聖尼古拉教堂只有塔樓和地窖穹頂保存了下來,迄今都是一個沒有癒合的傷口。二戰後,漢堡議會決定不重建該教堂,而是將廢墟作為「1933年至1945年戰爭及暴政受害者」的紀念地。地下室裡設立了文獻中心,長期舉辦「蛾摩拉行動-漢堡大轟炸」展覽。
有些結束也意味著開始
1945年,巴洛克明珠德勒斯登的聖母教堂-新教教堂藝術恢宏的見證者-變成了廢墟和瓦礫。它雖然在1945年2月的大空襲中倖免於難,但卻在第二天坍塌了。很長時間裡,這片廢墟被作為反對戰爭和破壞的紀念地。前東德沒有財力去修復這座教堂。
用希望改變廢墟
兩德統一後,聖母教堂從1996年起開始了9年的重建。廢墟裡的石塊用到新的建築中。該項目總共耗資1.8億歐元,16個國內以及世界各地的資助團體參加了集資。這是希望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用瓦礫建成新教堂
建於1947年的普福爾茨海姆(Pforzheim)的基督復活教堂是二戰後德國建的第一座教堂,用了周圍房屋廢墟裡挖出的3萬塊磚。它不僅是新開端的象徵,在被戰爭摧毀的德國,它也為之後興建的46個臨時教堂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