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花季少年的來錢與花錢之道
2003年8月2日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調查報告,德國少年的購買能力達到了空前的規模-75億歐元的總量。少年們比幾年前更有錢了。據「孩子消費分析」報告,6歲到19歲的少年兒童平均每月得到近75歐元,比兩年前增加了四分之一。
這個變化主要不是來自零用錢。德國孩子的零用錢幾年來基本保持了穩定。15歲的女孩子莉加達和哈娜對零用錢的數額是這樣說的:「20到25歐元。「」夏天大概25或者30吧。」
假如家長們德國消費者中心去咨詢該給孩子多少零用錢,得到的答覆同樣是25至30歐元。但14歲的女孩塔瑪拉得到的就不止這個數:「45到50歐元。我每個禮拜拿到7.5歐元,一個月大概就是45歐元。」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不滿足於向家長伸手。他們寧可自己打點工,賺點錢。比勒費爾德的社會學家朗格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課余打工。今天已有50%以上的學生有一份課余工作。」
16歲或更大一些,已經可以在商場裡整理毛衣線衫,或者在收銀台那兒為顧客收貨打包。年齡更小的人也有許多掙錢的機會。小女孩莉加達說:「我溜一條狗,澆花。」小男孩黑寧說:「洗汽車,一個月最多一次。」小女孩塔瑪拉:「送報紙。」
莉加達帶孩子一個月大約可以賺40歐元。哈娜經常牽著狗去散步,甚至一個月可以賺50歐元。這幾個15歲的孩子怎麼花這些錢呢?兩個女孩子說:「買衣服......化妝品......「」買CD......「」吃......」
「好看」是當今的時尚,幾乎90%的少年人把這一點放在首位。所以,服裝不可動搖地佔據著少年花錢目標的首位。至於青年年買一條新的牛仔褲時家長要在場,似乎已經是過時的觀念了。
社會學家朗格說:「我在十五、六歲的人這裡看到的是,他們越來越多地自己去買他們的東西。很少希望家長陪同-當然在付錢是還是需要的。」
服裝生產者們早已注意到了年輕顧客們的購買力在不斷的增長中,他們也在嘗試著讓廣告更加針對這個顧客群。但朗格認為,少年顧客們幾乎不受廣告的影響:
「自我價值感弱的群體大約佔10-15%。這個群體是廣告的接受體。他們更多地尋找名牌和流行。而其他所有的人都完全是理智行事,也就是75-85%的少年人,他們理智地購物。也就是說,他們選擇能滿足他們自己需要的商品,在價格上,他們則隨時注意到自己的錢夠用。」
除了服裝,越來越多的錢用於打電話:現在,5個少年兒童裡有4個人有手機。朗格說:「現在手機已經不再是身份地位象徵,而是大眾通訊工具了。」
當前的經濟不景氣同樣影響著青少年:課余工作崗位少了。15歲的皮阿說:「我正在爭取一個工作。但也許得不到。經濟一塌糊塗。」16歲的黑寧說:「我現在問了許多許多分店,小店......要不就是16歲以上才行,就是已經雇了人了。」
(克勞斯.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