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需要一個奇跡

2006年2月11日

去年8月,世界知名雜誌《經濟學人》還表揚了德國的改革努力,但最新一期發表的文章卻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德國的情況,重點圍繞存在的問題,令人產生情況幾乎不可轉變的印象。

https://p.dw.com/p/7yGJ
像花一樣綻放圖片來源: dpa

世足賽,德國需要奪冠。雖然機會看來不大,但1954年不是也一樣嗎?當時二次大戰結束不久,還是足球場上無名小卒的德國隊在瑞士的伯爾尼面對強勁對手,在沒有什麼希望的情況下頑強奮戰,最後奪得世界冠軍,創造了「伯爾尼奇跡」,給當時的德國社會注入了一劑強心劑。現在人們希望,今年的世足賽德國也能爆出這樣的冷門,帶動德國社會振奮起來,釋放出新的能量。

《經濟學人》駐柏林記者西格勒就感覺到了德國社會所抱的這個希望。不管怎樣,根據他的估計,怨聲載道、自我憐憫畢竟不再是德國社會的主流心態,而是盼東風早日來的心願更為普遍。

儘管如此,西格勒在即將出版的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認為,德國迅速改變現狀的希望並不大。他寫道,從宏觀經濟角度而言,在過去幾個月中,德國的狀況是有很大改善,由此確認了他去年8月曾引起極大轟動的估計,但更仔細的分析卻表明,德國還遠遠沒有解決其結構上的問題。

和德國人不同,西格勒並不認為全球化發展趨勢是威脅「德國模式」的頭號敵人,更多的是德國還必須完成一系列任務,才有望實現改善。

對投資者沒有吸引力

然而,《經濟學人》這篇文章的作者所列舉的結構問題足以令讀者喪失所有希望。他評價道,德國無論是勞動力市場,還是教育領域,亦或是地方政治家和當地經濟界的裙帶關係,其結構都過於僵化,情況都無異於鑽進了死胡同。西格勒認為,德國並不具備真正的吸引力,即不吸引投資者,也不吸引尖端人才,更不要說吸引國外的尖端人才了。如果解決不了這些問題,長期下去將會極大地抑制德國的經濟活力。

文章作者當然也看到德國積極的一面:德國經濟界將保持出口的強項,德國的集團企業尤其是銀行集團工作做得很好,它們在全球的競爭實力達到了長久以來的巔峰。西格勒再次表揚了德國就業者和工會近年來就薪水協議表現出的靈活性和妥協意願。國內市場需求的漸漸回升以及投資額的增長也令西格勒看到希望。然而,和去年登上封面的文章不同,現在這篇文章的讚揚篇幅不長,作者把更多的篇幅用在對結構問題的分析上。分析出的問題重重,通讀之後,以為有朝一日情況將會好轉的哪怕一丁點兒的希望都會得到削弱。幾個主要關鍵詞:大聯合政府、勞動力市場、教育事業的困境。

大聯合政府可能性有限

西格勒認為現在執政的大聯合政府是可以幹些大事的。和靠直覺行事的前總理施羅德不同,現任女總理梅克爾對各方勢力的權衡和把握要巧妙得多,但那些聯邦州州長還是可以深遠地阻礙聯邦政府實現計劃,德國不久前錯過的機會——旨在平衡聯邦和州之間權力分配的聯邦制改革沒有成功——在此產生的負面影響特別大。西格勒覺得梅克爾已經間接接受了她所受的侷限。他寫道:「梅克爾大選前還稱要快速改革,現在她卻只提小步政策了。」就是在聯合執政黨內部也有很多雙方意見大相徑庭的糾紛話題。最嚴峻的考驗是在今年年底,屆時將討論的是衞生事業的改革問題。

文章作者認為,由於德國實行的聯邦制度,有一個關鍵性問題看來將繼續得不到解決,那就是教育體系問題。幾乎沒有哪一個其它歐洲國家像德國這樣浪費潛力和人才。「德國學校在分離『好學生』和『差學生』方面可謂頂級。但這樣一來,這個國家就浪費了它為繁榮所需要的人力資本。」

教育體系阻礙社會地位的改善

德國教育體系的根本弊端在於歐洲大部分國家已經淘汰的「三軌」制中學教育。和其它可以對比的國家相比,這種教育體系加重了改善社會地位的難度,和德國人長期以為的效果正好相反,有機會上大學的主要是出生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雖然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德國得分低)評分結果在德國社會產生的震動帶動了一些有益的討論和反省,但是必要的改革卻受到捍衛現行體制的理論家的阻礙,德國聯邦和州之間的職權分配結構又助長了這些人的實力。

西格勒寫道,德國的教育經費其實並不少,只不過使用不當。用經濟學家也注重所用資本效益的眼光來看,這一點令人特別遺憾。

西格勒認為,德國不僅在教育領域,就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貧富差別也越來越懸殊。雖然聯邦勞動局在不被公眾注意的情況下完成了徹底轉型,但就業機會的短缺依然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目前正在討論的所謂組合報酬模型或者最低報酬模型都不會改變這一情況。作者寫道,唯一有效的手段是降低報酬的附加費用(社會保險費用)。在作者眼裡,德國人不願從事服務工作,也不願享受服務工作,這也是一個難以踰越的障礙。結果是,德國要花越來越多的錢,來養找不到工作的人,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德國出現「美國情況」

更糟糕的是,在這樣的系統中,外國人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在西格勒看來,德國爭取外國人融入德國社會的嘗試徹底失敗。德國不但沒有發揮外國人的潛力以利於公眾利益,反而是排擠、歧視外人成為日常現象。

德國地方一級的政治家和企業界之間無形的、密密的裙帶關係也是一大弊端,既浪費國家資金,又影響公平競爭。

總而言之,德國情況很糟。按照《經濟學人》作者的描述,特別是德國的固執守舊力量看來很難克服。假如德國不盡快認真解決這些問題的話,前途將是非常黑暗的,德國將會出現德國人非常懼怕的「美國情況」——一個貧富懸殊的分裂社會。西格勒認為,就社會公正而言,德國今天就已不是歐洲領先的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