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北京砸錢是為了在歐盟培養"代言人"?

文木(摘編)
2017年9月21日

中國在歐洲的一擲千金引起德媒注意。《時代周報》認為,中國通過在一些國家的投資,間接地獲取對歐盟的部分話語權。《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到川普对北韓發出"徹底摧毀"威脅後北京的沉默。

https://p.dw.com/p/2kULW
China Investitionen in Deutschland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語媒體:北京砸錢是為了在歐盟培養"代言人"?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6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塞爾維亞進行了三天的訪問。讓我們仔細地思考一下:近14億人世界大國的國家領導人將三天寶貴的時間花在一個僅有近一千萬人口的窮國。與此相比,德國總理梅克爾2015年訪問貝爾格萊德的時候僅停留了幾個小時。" 《時代周報》(Die Zeit)本周四(9月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開頭這樣寫道。作者接著把話題又引回到習近平身上:"這三天的行程是一項大計劃中的一個部分。該項目應該會引發歐盟的擔憂。因為它不僅涉及到投資和市場準入,也关乎於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北京打算間接地影響歐盟做出的決定。"能夠對歐盟產生影響的東歐和東南歐一些國家就是北京的突破口。中國通過布達佩斯、雅典和華沙取得對歐洲的部分話語權。

2016年,希臘批准中遠集團購買比雷埃夫斯港股權。對方出價280億歐元。歐盟將這種私有化作為希臘獲得第三筆救助資金的條件。不僅雅典對這筆注資感到高興,中國此舉也受到了歐盟的歡迎。

聯合作者Ulrich Ladurner和Steffen Richter接著寫道:"中國企業在歐盟的直接投資規模去年上升到超過350億歐元,其中110億投資到德國。這創下了新紀錄。中國尤其對高科技感興趣。"

文章接著提出問題,為什麼中國願意在歐洲外圍投入如此大量的資金呢?作者接著寫道:"東歐國家相對來說高科技公司不多,但中國公司還是照買不誤。出價的往往是中國國企,或者是國家參與的民營企業。"

文章接著舉出一系列的例子:塞爾維亞最大的鋼鐵廠,羅馬尼亞大型燃煤電廠羅維納裡(Rovinari)電廠,羅馬尼亞最大的煉油廠,阿爾巴尼亞帕托斯-馬林薩油田(Patos-Marinza)等等都被中國公司買了下來。

題目為"有錢,尋求影響力"(Habe Geld, suche Einfluss)的文章指出,中國不是一個普通的投資者,這個一黨專制的國家有著明確的政治思想。錢到了哪裡,哪裡就有政治期望--這種期望得到滿足的可能性正在變大。比如希臘:"就在最近,歐盟關於中國的重要決定中,雅典三次明確地站在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對立面。"

有一名歐盟官員表示,沒有證據能明確地看到希臘的做法與中國的投資掛鉤。不過這種態度至少引出了這樣的疑問。歐洲議會對華關係代表團團長賴恩(Jo Leinen)更為直接地指出:"令人擔心的是,中國在雅典的投資不僅會在經濟上,也會在政治上造成依賴。"

2012年"16+1"項目啟動,它包括了16個歐洲國家,它們全部來自東歐和東南歐, 還有中國。每年"16+1"會召開峰會,設有秘書處,每個國家還有派出代表。雖然是非正式的,但有著明確的等級制度:中國是老闆。歐盟難以輕鬆對待"16+1",歐盟外交部的一名官員表示,它具有混合性質:"其中包括歐盟成員,也有非歐盟成員。這很難把握。"其中16個歐洲國家中,11個是歐盟國家,5個不屬於歐盟,這些西巴爾干國家為了加入歐盟已經等待了多年。這位歐盟外交官說,投資當然受到歡迎,只要中國投資者遵守歐盟規則,就沒有什麼可反對的。

但是,布魯塞爾正在懷疑中國的意圖。歐洲議會議員比提克費爾( Reinhard Bütikofer)認為北京的意圖是"要坐到歐洲議會的桌子上"。文章對此寫道:"無論如何,歐洲議會中潛在的北京'代言人'越來越多了:尤其是希臘和匈牙利,可能會在有些時候成為中國的傀儡。"

十九大將至 無暇顧朝

川普近日再次炮轟平壤,發出"徹底摧毀"北韓的威脅。中國對此有何反應呢?《法蘭克福匯報》本周四發表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觀察。該報駐北京記者Petra Kolonko寫道:"北京這次官方上的反應再次小心謹慎。中國外交部表示,希望有關各方保持克制,多採取有助於緩解緊張局勢的行動。"

有北京的觀察人士認為,如果爆發戰爭,或者北韓出現混亂的情況,中國會在中朝邊境建立安全區,以防止難民湧入。

作者指出,川普这次的表態再次加劇了北韓危機的緊張氣氛:"不過中國政府不會在最近幾個星期就朝鮮半島局勢应急计划這個話題展開討論,也不會就調整北韓政策進行商討。10月中旬中共十九大即將召開。這場會議在中國政治日歷中最為重要,對習近平的未來具有決定性意義。"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