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捍衛人權也是現實政治
2021年2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在很多歐洲人看來,外交政策領域的現實和理想相距甚遠,因此在如何應對專制政權的問題上,歐盟的外交路線也沒有統一的模式。這篇題為《捍衛人權也是現實政治》的評論寫道:
「以利益為導向的現實政治同以理想為導向的人權政治往往被看作是兩種相互對立的政治立場。事實上,這種相互對立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歐洲政界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無疑是一件好事情:歐洲的外交路線要想在國際舞台上長期保持不變,就必須要將捍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置於首位。因為歐洲大陸的生活之所以富有吸引力,之所以能夠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安定,能夠保障自由以及個體的生活方式,正是基於對人權和民主自由價值的捍衛。
中俄兩個大國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試圖對歐洲的政治、社會以及經濟施加影響。上述兩國都在試圖削弱歐洲的民主體制。俄羅斯領導人採取的主要方式是搞破壞,而中國共產黨則試圖影響歐洲的話語權。目前,這種嘗試還只侷限於西藏、新疆、台灣、香港等議題,其手段也還顯得相當明顯和笨拙,以至於往往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然而有跡象現實,中國人的做法已經構成了現實威脅。去年中國對澳洲实施經濟制裁時提出的理由之一就是『敵對性的媒體報導』。
面對歐洲民主制度所面臨的威脅,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最佳的防禦手段就是對踐踏人權行為仗義直言,而不去顧忌專制統治者的臉面。儘管這樣做,未必能夠對維吾爾人和俄羅斯的示威者帶來直接的好處,但對於中俄專制統治者不斷膨脹的權力欲卻可起到遏製作用。」
評論寫道,強調人權同開展經濟和環保方面的合作並不矛盾,反之,一味強調「貿易促轉變』卻可能強化專制政權。評論稱:
「在現實政治中,這樣的外交路線總是會帶來矛盾、產生動搖,乃至令人痛苦的妥協。面對不同國家,這一外交路線的具體實施也會有所不同。經濟崛起技術進步的中國和出於蕭條狀態的能源大國俄羅斯,對歐洲構成的挑戰並不相同。歐洲面對上述兩個國家所擁有的外交應對手段也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歐洲人執行外交路線時總是缺乏自信。」
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德中貿易去年仍實現了3%的增長。《時代》周報援引德國聯邦統計署的數據報導稱:
「儘管發生疫情,中國仍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聯邦統計署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德中貿易總額為2121億歐元,對華貿易增加了3%。
中國對德國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1980年,中國在德國進口國中排名第35名,1990年升至第14名,而2015年至今,中國已經成為對德國的第一出口大國。2020年,中國總計向德國出口產品1163億歐元,出口額比2019年增長了5.6%。」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