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歐中貿易戰症結在於中國消費低迷

2024年7月2日

圍繞電動汽車的歐中貿易糾紛,其症結究竟在哪?《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即將到來的歐中貿易戰,也讓中國各界開始重視起自身的消費需求過低這一長期問題。《時代周報》的一篇客席評論也認為,北京只注重生產不注重消費的經濟政策損人不利己。

https://p.dw.com/p/4hmdX
中國產電動汽車即將面臨歐盟的反補貼關稅
中國產電動汽車即將面臨歐盟的反補貼關稅圖片來源: Liang Zhen/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以「關稅威脅正在發揮作用」為題,刊發由駐上海記者撰寫的評論指出,長期以來,北京一直敷衍對待歐洲人的訴求,而現在布魯塞爾祭出了強硬手段,則成功迫使北京開始認真談判

「如果習近平現在想阻止一場激烈貿易戰,就必須解決好歐盟的一長串抱怨,其中包括: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支持、對歐洲的駭客襲擊、中歐貿易巨額順差、工業間諜行為、在華歐洲企業的待遇問題等。此前,中國政府向歐洲發起過象徵性的魅力攻勢,現在習近平則可以在談判中注入實質性的內容。」

豬肉雖美 難擋歐中貿易戰

「歐盟現在有著不錯的時機:美國正在對中國進行更加嚴厲的封鎖,加拿大土耳其巴西等國也對中國商品泛濫感到不滿。南美、東南亞的其他國家的銷售市場儘管對中國日益重要,但無法取代歐盟或者美國市場。中國需要歐盟的銷售市場,這也是北京反制措施迄今猶豫不決的原因。儘管中國對歐盟的豬肉以及烈酒發起了反傾銷調查、歐盟的農民和釀酒師也有著巨大的能量,但是豬肉或者干邑畢竟不是什麼面向未來的科技。」

「我們也不應當低估這場貿易衝突對中國內部經濟爭論的影響。7月中旬,中共三中全會就要召開,這是中國領導層五年任期內最重要的經濟政策會議,北京當局將為2030年前的經濟制定方向。迄今為止,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史無前例的建築狂潮和物美價廉的出口商品所驅動的,但這種增長模式已經瀕臨極限。中國現在必須加強內部消費需求,北京當局其實也已經為此努力了多年。貿易糾紛則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共領導人採取切實措施拉動內需的壓力。」

中國輸出過剩產能?德中兩方怎麼看

作者筆鋒一轉接著指出,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也會帶來價格上漲、減緩綠色轉型等副作用。而且,鑑於歐洲廠商的電動車研發比中國落後好幾年,因此僅靠關稅只能暫時為歐洲企業保住幾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

「憑借關稅,歐盟充其量只是為其產業贏得了一些時間,這段時間必須被用來大幅改善歐洲本土的經營環境。中國的優勢是巨大的:能源、土地、勞動力、資本價格都更加低廉,官僚體系也更為高效,還擁有出色的基礎設施和更為無縫銜接的產業鏈。中國企業更為迅速、勇敢,中國員工更為勤奮。而且中國沒有什麼專業人才短缺問題,反而是高學歷年輕人供大於求、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中國內部的經濟問題讓那裡的企業你死我活地爭搶市場份額,這也導致了他們轉而尋求出口業務。財政吃緊的各地方政府也在稅收和新興產業就業崗位方面展開了激烈競爭。」

「中國企業如今在許多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原因正在於此,而非依靠補貼。所以,在補貼、貿易壁壘等手段之外,歐盟必須盡快找到更好的辦法來應對這一挑戰。但是歐盟是否有這個能力則依然存疑。」

中國消費需求為何長期低迷?圖為江蘇南通的一間商場2021年夏天進行清倉促銷
中國消費需求為何長期低迷?圖為江蘇南通的一間商場2021年夏天進行清倉促銷圖片來源: Xu Jinbai/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漢堡出版的德國《時代周報》以「偏偏是歐洲變得貿易保護主義」為題,刊發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IfW Kiel)中國問題專家朗哈默教授(Rolf Langhammer)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歐盟的電動汽車關稅一並打擊了歐洲廠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電動汽車,嚴重干預了資本的國際分配和全球化供應鏈,其實也會危及到歐洲汽車業的出口業務;而問題的真正症結在於中國經濟的內需太過低下

「與其抱怨歐洲汽車業可能受到的損害,還不如看看中國經濟學家自己的研究,他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主要弱點:私人消費需求低迷。疲軟的人民幣匯率還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問題。中國政府甚至正在浪費本就不充裕的寶貴財政資源去刺激生產,這完全偏離了需求。其實,北京本應當提高社會保障開支、增加對養老金體系的投入,從而拉動過低的消費佔比。當前中國的經濟政策單純注重生產側的增長,這不僅僅損害中國自身,也會損害其全球貿易夥伴。要是中國政府不願正視這一點,其貿易夥伴就會用反補貼關稅等手段來表達不滿。」

「歐盟委員會其實也清楚,反補貼關稅並不會降低汽車電動化轉型的挑戰。根據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的估算,關稅會讓歐洲進口中國汽車減少1/4。這也會影響到安裝在中國汽車上的歐洲產品。布魯塞爾加徵的關稅只會助長貿易保護主義,讓國際市場碎裂為一個個『志同道合的陣營』,還會偏袒部分企業。」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