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計劃經濟和專利冠軍
2018年3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最新一期的《明鏡》周刊刊登駐京記者的長篇分析文章《紅色威脅》,指出,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凸顯出其政治體制與西方世界的格格不入。文章寫道:"五十年來,美國和歐洲試圖將原來閉關鎖國的中國一步步納入由西方主導的戰後世界秩序中"。
"然而,讓一個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這一秩序約束的中國能轉變成一個開放、多元的國家的希望已經破滅了。今天的中國,富裕水準前所未有,威權專制的程度也是數十年來所未見的。"
作者稱,正在召開的中國人大會議前,中共決定取消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習近平將有可能終身執政。文章接著寫道:"西方長期以來自信地認為,經濟增長和生活富裕、星巴克和星際大戰最終將使每個社會都對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優越性心悅誠服,現在這一信念被證明只是一種幻想。中國不僅從內部變得更加強硬和專制。雖然中國同歐洲之間的貿易之繁忙超過同任何一個其他國家,雖然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進口如此之多的中國商品,北京仍然沒有成為它們的夥伴。習近平治下強大的中國毫不掩飾其對現有世界秩序的輕蔑,儘管中國的崛起正是得益於這一秩序。北京越是強大,就越是公開地無視這些秩序,但又同時繼續從中受益。 "
文章在介紹了中國嘗試在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國延伸經濟貿易、間接擴展政治影響力的努力後寫道:"布魯塞爾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中國的強大,而是歐洲的疲弱。'中國模式'令自由化的歐洲最感震撼,同時又最感不安的一點,是其有計劃性,是歷經40年不衰的成功故事--尤其是經濟騰飛的持續性。中國經濟奇跡的代價是成千上百萬人背井離鄉、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和企業的高額負債,此外也經歷了挫折,例如最近一次2015年的嚴重股市危機。然而從整體看,這一發展比西方經濟學家們40年前敢於預言的要成功得多。
"集計劃和市場經濟於一身的戰略已被證明是頗有成效的,這讓北京能夠嘗試將自己的經濟模式輸出到中國之外。中國的競爭優勢不僅在於其巨大規模以及本國市場的封閉,還在於以未來數十年的跨度對整個產業進行規劃。覆蓋廣泛的發展計劃對'支柱產業'做出定義,例如可再生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化學和電動交通。而歐洲尤其在前瞻性的產業政策領域猶豫不前。"
華為--歐洲專利冠軍
本周歐洲專利局發布的年度報告中的一條訊息引起了德國媒體的注意:中國電信設備和手機生產商華為過去一年共申請了2398項專利,成為在歐洲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企業。德國的西門子排名第二。
《南德意志報》題為"華為領先歐洲人"的報導寫道:"在歐洲專利局41年的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這不僅表明歐洲市場對來自遠東的製造商是多麼重要,而且顯示了這些廠家為了在這裡立足、銷售自己的產品,花了多大的力氣。不註册專利和商標權,中國人在歐洲也可以合法做生意,但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護,就很可能面臨競爭對手提出的產品仿冒等指控。一旦敗訴,被控企業必須向競爭對手支付高額的許可證費用。"
《日報》也就這一題目寫道:"德國和其他歐洲企業擔心自己的創新成果被中國競爭對手剽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許多中國企業重視自主創新。這也體現在歐洲專利局的統計上:去年,中國企業華為首次成為歐洲專利申請數量的冠軍。來自中國的專利申請去年增加了17%,中國已進入在歐洲申請專利最多的前5個國家。'對此我並不驚訝',西門子負責全球專利事務的魏博爾(Beat Weibel)對《商報》說,華為是致力於擠進傳統西方市場的中國企業之一,而華為所在的行業裡,技術和專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