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吧,總統候選人辯論
2012年10月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總統候選人辯論真的會對大選結果產生影響嗎?簡單來說,不一定。那麼歐巴馬和羅姆尼即將舉行的辯論有多重要呢?回答是,不太重要。
一般來講,喜歡戲劇性和大轉折的媒體明顯誇大了辯論及其對選舉結果的影響。辯論在大選前後常被稱為轉折點。但是,如果一年後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數據和事實,那麼它所謂的影響力就會大打折扣。
辯論和圍繞副總統候選人的討論相似。在副總統候選人宣佈前兩周,媒體和專家(老實說,我也屬於其中之一)就對可能的候選人以及他們對選舉的影響進行各種猜測。在公佈這位幸運兒之後,同一些評論員又開始討論這位候選人對不同的國家、民族或者議題的影響。
搖擺選民
大多數政治學家都一致認為,唯一對總統大選結果產生過影響的是1960年的副總統候選人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而其他所有的候選人,象丹‧奎爾(Dan Quayle), 傑拉爾丁‧費拉羅( Geraldine Ferraro)或老布希(George H.W.Bush)等等都沒有產生政治影響。
重要的一點是,在美國大選中,選民們都面對意識形態對照鮮明的競選綱領,在這樣的選舉中,幾乎無法知道對搖擺不定的選民真正產生影響的是什麼。
就連最聰明的選舉觀察員也認為大約5%的搖擺選民(如果他們最終決定參加選舉的話)是個無法解開的謎。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不定型的、難以捉摸的選民11月6日會作出怎樣的決定,因此,我們傾向於相信辯論會產生一種魔力,會像變戲法一樣從帽子裡變出一個勝利者。
同樣重要的是,辯論因其形式而增加了價值。將兩場同時舉行的,在主持人的引導下最小限度地進行意見交流的新聞會稱作辯論純屬欺騙。所謂的公開會議也是如此,競選人只是在會上對先前別人提出的問題表態。
製造輿論勝於分析
最終,那些在辯論後立即製造輿論者,也就是所謂的競選助手,讓嚴肅的選民很難產生自己的看法。
辯論幾乎沒有給細致的分析或者複雜的議題留下空間。競選人常常被迫每兩分半鐘對巴以衝突、伊朗核計劃或中美支付平衡這樣的議題給出答案,而且回答要在30秒以內。
這當然會導致重複研究好的立場,目標很簡單,不要走題,決不說錯話。
視覺禿鷹
原則上來講,電視觀眾反正都是視覺上的禿鷹,就想等待一個有意思的瞬間,比如競選人發明了一個新的國家,突然短路,或者說出他想取締哪些部門,甚至編造自己是蘇聯學家、普丁學家。所有這些都可以解釋,為什麼觀看辯論的美國人從1960年著名的甘迺迪-尼克森電視辯論以來越來越少。
儘管如此,我們中還是會有很多人10月3日,甚至在巴黎、柏林或者倫敦的半夜裡收看辯論。為什麼呢?
為自己的選擇找到一個佐證
因為在一場競爭激烈的選舉中,魔鬼就在細節中。一句表態或者一個聰明的回答都可以在所謂的戰場上影響特定的選民群體。因此,美國的選民和那些希望去選舉的歐洲人都希望對自己11月6日去選舉的理由找到一個佐證。
比如說,羅姆尼的外交政策真的象聽起來那麼令人害怕嗎?他具有選民從一個挑戰者那裡希望的搞經濟的能力嗎?對那些被他稱作依賴政府,必須被送到自由市場上進行康復治療的47%的美國人,他會做出何種表態呢?
而歐巴馬則是一個雄辯家,很少說教。每一個自由民主黨人都會傾聽辯論,期待這位總統在第二任期裡繼續譜寫偉大的,進步的歷史。
你追我趕
最重要的是,如果兩位候選人中沒有人在選舉人投票預測或者民調中佔有明顯優勢,10月3日,16日和22日的辯論才會重要。
因此,1984年雷根和蒙代爾或者1996年多爾和克林頓的辯論實際上沒有人關心。因為當時媒體已經在想怎麼給挑戰者寫悼詞了。
如果羅姆尼10月份能夠和歐巴馬並駕齊驅-儘管這好比一個奇跡-電視辯論才會變得重要。
就讓我們把選舉交給電視遙控吧。
作者:Vincent Michelot 翻譯:樂然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