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破壞環境 還能去遠方嗎?
2019年9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當我的航班飛過冰島上方,我從1萬英裡高空俯瞰冰島的秀麗景色,看著流紋岩的皺褶和冰川頂上逐漸消融的白雪時,我的心頭升起了一個疑問:身為一名旅遊作家,我所從事的工作是否還符合道德標準?
我當時正在籌備更新一本旅遊簡介,並且為一份報紙評價幾間飯店。對當地經濟而言,這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從事這個職業當然也充滿樂趣。但旅遊業對地球造成劇烈衝擊的研究報告令人無法忽視-而對環境構成最大影響的分別是航空、汽車、鐵路和海路運輸,其餘的主要為飯店業。
其中,飛行佔了整體比例的很大一部份。雖然航空業是一個規模相對小的行業,但其環境影響卻不成比例的高,依不同報告統計,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3%至7%。而該行業並沒有放慢增長步伐的計劃。事實上,行政監管部門賦予航空業相當大的自由空間,該行業享有特殊地位,並未被納入《京都議定書》及《巴黎協定》兩份氣候變遷協定中;鑑於全球乘客數量預計將於2035年攀升至72億人次,幾乎是2016年的兩倍(38億人次),航空業將會繼續高速增長。
雖然波音等飛機製造商正致力開發有機燃料,但目前在該產業內並沒有合適的解決方案。
過度旅遊的危險
與此同時,從大堡礁、加拉帕戈斯群島到冰川等主要旅遊景點,各地的自然景觀正在人類眼前逐漸消失,目前有100萬動植物的生存正直接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巴塞羅納、雷克雅未克等城市因為"過度旅遊"不堪重負。
我在雷克雅未克聽到當地人抱怨,許多生意無法繼續經營,被迫改為一般紀念品店、飯店和跨國連鎖餐廳讓路。冰島的自然環境也因為過渡旅遊受到破壞。
究竟該如何解決因旅遊而產生的各種問題?人們立即能想到的解決方案是減少個人的碳排放量。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人其實已嘗試在生活中節能減碳多年,例如我無論是私人出行或出差時都盡量搭乘火車(中和搭乘飛機的碳排放量)。但這似乎並不足夠。
身為旅遊作家,我的工作一方面幫助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卻也促使環境進一步遭受破壞,這加劇了我的認知失調,令我心存愧疚。筆者的第一反應是趕緊給文章"洗綠",多撰寫關於搭乘火車而非飛機的文章,介紹生態旅店以及"環保覺醒"的景點。但儘管旅遊業在該領域中盡力釋出各種善意,生態旅遊或"慢游"等概念聽上去就自相矛盾。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結論是,旅遊業迫切需要受到監管,但我們也必須作好準備以盡個人義務-讓我們姑且稱之為"道德旅行"(ethical travel),以將其與生態旅行作區分。這裡所提出的精神,與提倡減少吃肉的"少肉主義"運動雷同。人們起初會提出質疑,尤其是質問是否真的需要旅遊;但願結論是不需要,至少在部分情況下並無旅遊的必要,而只有在這個前提之下,人們才會開始反思出遊的方式。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部分旅遊選擇正被人類自己剝奪。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旅行因為積雪或結冰量不足,又或者是天氣太熱、太潮濕(例如今年歐洲的夏天)而被取消或延後。諷刺的是,這樣的情況卻又催生了"最後機會旅遊"(last-chance travel)。諷刺之處在於,遊客湧入生態環境岌岌可危的景點後,又加速了這些景點的落敗。正因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旅遊列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archipelago)的最大威脅之一。
在筆者看來,人們明顯需要減少旅行的次數。這當然也意味著經濟會因此受到衝擊,許多工作崗位(包括我的職業)將會流失。基於上述原因以及繼續旅遊的渴望,我希望事態會惡化至眾人都不能再旅遊的地步。在人類造成地球環境失控之前,希望我們至少能找到妥協方案,例如發展有機燃料或其它技術創新。
如若不行,那只能樂觀地認為,在當前政治兩極化的時代,在家鄉旅遊有助於讓我們更親近自己的土地並凝聚社區,或許並非壞事。或許這甚至能對抗全球化的烏托邦承諾中脫序的黑暗面。也或許,暫時停止旅遊能賦予我們新鮮感,使人們能再次珍視旅遊的真實體驗。
結論是,我認為寧可積極地做出取捨犧牲,而不是在未來受到強迫制約。畢竟,人類和經濟都能從低谷回升,但一個千瘡百孔的星球卻難以復原。
作者:Paul Sulli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