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如快餐:時裝的醜陋一面
時裝業對環境造成巨大損害。該行業一年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所有國際航班和海輪加起來還要多。但是,時裝其實也可以非常環保。
廉價的代價
不同品味、各種價位,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頭所好。為了實現這一點,時裝業大部分選擇在環保規定不嚴、薪水水準低下的國家進行生產。這種做法的代價是什麼?一場名為「快餐時尚」的展覽揭開了時裝大產業的神秘面紗。
浮華背後
穿過就扔:我們買新衣服的速度越來越快,多到根本不需要的程度。最初由漢堡藝術及職業博物館創意策劃的這場展覽從生態、倫理及經濟學角度,揭示這種消費模式所造成的後果及影響。比如,我們的生活方式會對孟加拉民眾產生何種影響呢?
回收利用?還是廉價銷毀?
歐洲慈善組織所收集舊衣物中的60%會出口到發展中國家。這些衣物會按照類別、顏色和款式分揀,並壓製成很重的一個個「大球」,然後海運到世界各地。比如在印度帕尼帕特(Panipat),舊毛衣會再次根據其底色進行分揀,而其回收價值正在於此。
勉強餬口
「快餐時裝業」的工作條件極差,與19或20世紀幾乎毫無差別:只是這樣的場面不再出現在西歐,而是一路東遷,到了東歐和亞洲。工人薪資往往在貧困線之下。孟加拉國的這個服裝廠工人家庭為此不得不11個人生活在一間屋裡。
天人永隔
裡娜的媽媽在隔離鐵絲網前等待永遠無法回來的女兒。鐵絲網後面是服裝廠的斷牆殘瓦。2013年4月24日,孟加拉國首都達卡附近小城撒布哈爾(Sabhar)的這座大樓倒塌,造成1134人身亡。攝影師阿克特( Taslima Akhter)的這幅參展作品令人過目難忘。
產業崩塌
這一展覽不但用圖片和圖表展示了廉價時裝業的生產條件與我們的消費方式之間的關聯,同時也將紡織品本身加入其中。概念藝術家瓦斯豪斯(Manu Washaus)在中國印製了帶有撒布哈爾災難場景的圓領衫。以「圓領衫二代」作為標題,凸現這張圖片所體現出的美學困境。
慢速時尚
作為我們日常文化的固定組成部分,用公平條件下生產原材料製作的時裝也可以很有吸引力。展覽內容之一—一場批判時裝秀以地方時裝設計師的作品為例,證明無需壓榨勞工、損害環境和動物權益,同樣可以製作出漂亮的時裝。正如德勒斯登的另類品牌NEONON所做到的那樣。
柏林道德時裝展
德勒斯登的這場展覽還納入了曾在柏林時裝周期間引發關注的可持續化時裝,它們折射出更為講究生態平等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都市新潮。綠色時裝展會在紡織和時裝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充滿諷刺意味的Pepe
攝影師伍茨(Paolo Woods)的這些作品是對那些「周游世界」的服裝的極大諷刺。圖中海地青年人身穿二手T恤,上面印著那些帶有偏見的話語(「吻我,我是個金發女郎」)穿在新主人身上後尤為顯得荒謬。海地人將慈善組織捐贈的衣服稱為「Pepe」,這幅圖也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