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有爭議的生態原料
2012年4月2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距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北部300公里處的拉斯帕瓦斯有一個農場。2009年,這裡的房屋被拆除,警察疏散了居民。在德國,這些場景通過媒體進入公眾的視野。除了地上殘剩的一些樹樁,這個曾經生活著500個居民的地方一無所有。過去,居民們在這裡種植可可和絲蘭,如今,他們被安置在鄰近的村莊。
拉斯帕瓦斯發生的事非常複雜。農民們在那裡生活和耕種十年之後,要求獲得土地的所有權。但是,此後不久,哥倫比亞的達朋(Daabon)公司為種植棕櫚樹,買下了這裡1.65萬畝的土地,接踵而來的是漫長的法律糾紛。
達朋(Daabon)集團負責可持續種植的菲利普•古爾雷洛(Felipe Guerrero)認為,公司並沒有做出任何不公正的事。他說:「我們知道,我們應當對當地居民負責。我們的目標是與他們攜手合作。」
拉斯帕瓦斯事件舉世矚目
拉斯帕瓦斯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其中也包括達朋公司的歐洲客戶。英國化妝品公司「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終止了與該企業的業務關係。達朋公司最終也採取措施,於2011年出賣了這片土地。
德國天然食品生產商「Alnatura」為此專門派農學家卡爾•米勒-賽曼(Karl Müller-Sämann)到哥倫比亞進行調查,他把發生衝突的責任也歸咎於哥倫比亞當局所犯的錯誤。他在報告中寫道:「問題的最終解決不可能只通過法律途徑。」
「當地居民獲益甚少」
然而,拉斯帕瓦斯事件只是棕櫚油企業與當地居民之間發生衝突眾多案例中的一個。德國發展援助組織「世界有糧」(Brot für die Welt)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對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的狀況進行了調查。
該組織的卡倫•諾伊邁爾(Karen Neumeyer)指出:「當地居民大都不瞭解自己的權益。應該向居民們通報棕櫚油企業的規劃,並按照自願、知情並事先同意的原則參與決策。」實際上,農民最終往往在惡劣的條件為新的種植園工作。「他們往往連最低薪水都拿不到,而且沒有社會保險。從全球對棕櫚油的大量需求當中,當地人幾乎得不到任何好處。」
棕櫚油價廉物美
由於需求不斷增長,生產廠家不斷擴大,譬如印度尼西亞的「Sinar Mas」公司,以及新加坡全球最大的棕櫚油企業「Wilmar」公司。2010年,全世界棕櫚油產量達五千萬噸,在15年之內翻了一番。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90%的棕櫚油來自這兩個國家。
棕櫚油深受歡迎,因為它比其它植物油類便宜。此外,棕櫚果實用途廣泛:歐洲超市裡的一半商品含有這種植物原料。目前,全世界生產的棕櫚油中,僅有5%用於生產生態燃料。但是,今後將有所增加。到2020年,歐盟將採用農業燃料覆蓋其燃料需求的10%,棕櫚油也是其中之一。
對氣候來說是一個問題
在棕櫚油生產國,巨大的需求也給大自然帶來了問題。為了興建種植園,大片熱帶雨林遭到毀滅。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僅印度尼西亞就有6300萬畝熱帶雨林為棕櫚種植園所取代,這相當於丹麥這樣一個歐盟小國的全部面積。
棕櫚樹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導致土壤乾枯。農藥和化肥有會污染地下水和河流。非政府組織「拯救熱帶雨林」(Rettet den Regenwald)的克勞斯•申克(Klaus Schenck)警告說:「棕櫚種植園毀壞了受害地區的生態系統,破壞了物種多樣性。」
氣候也受到不良影響,因為,儲藏大量二氧化碳的樹木一旦被砍伐,就會釋放二氧化碳。棕櫚油業的碳排放佔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的20%。
取代棕櫚油有辦法
如今,哥倫比亞的達朋公司已經部分轉向生產生態棕櫚油。該公司在聖瑪爾塔市附近的種植園就沒有砍伐森林,不使用農藥,也不進行單一種植。
此外,棕櫚油也可以用其它的植物油取而代之。非政府組織「拯救熱帶雨林」的克勞斯•申克清楚地知道:「棕櫚油並不像有人聲稱的那樣不可替代。一個辦法是採用德國種植的油類,例如向日葵油或菜油,而且已部分投入使用。」因此,關於如何生產棕櫚油以及生產多少棕櫚油,責任也在於消費者。
作者:Esterluss Klaus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