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訪日關鍵不在歷史而在兩強並立結構
2007年4月10日無論是今年2月中國外長李肇星的訪日,還是3月底中日第7輪東海問題磋商的舉行,都為溫家寶此次出訪日本做了前期的準備。儘管日本首相安倍在3月初就慰安婦問題發表了令中方不滿的言論,但在這之後也作出了正式道歉。在此背景之下,中國總理溫家寶應日方邀請將於4月11日對日本進行7年以來中國首腦的首次國事訪問。有分析認為,急切希望在東海油氣田問題上取得進展是此次溫家寶訪日的重要原因。
去年十月安倍訪華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晤時曾表示,願意通過雙方協商解決東海油氣田的爭端。東海問題一直是導致中日關係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日雙方曾多次就此磋商,但在具體合作事宜上仍存在很大分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東亞研究中心的黃大慧教授認為,中日雙方能夠恢復定期的高層互訪對於改善兩國關係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針對兩國關係中存在的歷史問題,他說:「「我認為,歷史問題不應當成為中日關係的核心。中日關係還面臨很重要的現實問題,涉及到雙方國家的根本利益。這些問題亟需得到解決。」
日本是亞洲第一經濟大國,根據世界銀行2005年的數據,日本國民生產總值是中國的兩倍。而中國是日本2006年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黃大慧認為,中日兩國「兩強並立」的局面越來越顯著,「中日關係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這些結構性變化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日本正在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用日本人的話說就是,我們要成為一個普通國家。在國內要告別戰後體制,在國際上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包括日本入常等等。而對中國來說,中國現在是一個政治大國,我們正在走向一個經濟大國。」
安倍晉三上任後,試圖改善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以及日本在東南亞的政治形象,借此樹立了講求實際的形象,「他能在小泉給他留下一個負遺產的情況下,頂住國內的很大的壓力,可以看出安倍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領導人。」
但黃大慧同時指出,安倍上台後沒有參拜靖國神社,在歷史問題上表示低調,並不意味著他不再是鷹派,而變成鴿派。尤其是慰安婦問題更體現了他在這一問題上的真實想法。
除此之外,中日兩國國民之間也存在某些排斥的情緒。黃大慧介紹說,中日兩國民眾相互之間的好感度不是很高。從日本來看,80年代的時候,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通過各種民意調查來看基本在70%到80%之間。80年代末,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迅速下降到60%左右。而進一步的下降出現在90年代中期,日本國內不喜歡中國的民眾基本上佔到了一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黃大慧分析道,冷戰後中日兩國相互倚重抗衡蘇聯的局面的消失是國際因素。而國內因素是,近十幾年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而日本國內經濟停滯,也對日本國民的心理產生了影響。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