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
2012年6月18日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至理名言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了。它和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許多其它論點一起構成了啟蒙運動的哲學基礎。時至今日,這句話仍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知識就是力量,教育是經濟和政治發展、民主和社會公正的基本前提。在過去一段時間的阿拉伯之春運動裡,這一論點再次得到印證。
阿拉伯抗議運動--草根的勝利
掀起所謂的"茉莉花"革命浪潮的,是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大多在20到35歲之間,是在讀的大學生或者知識分子,卻被政府剝奪了發展的前景。從拉巴特到利雅德,正是他們,這些年輕的醫學家、工程師、記者們,走上街頭,為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政治參與、更公平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發展前途疾聲高呼。這場戰役現在還遠遠沒有結束,抗議運動取得的果實還必須通過選舉,通過民主機制來得到鞏固。
教育可以賦予人力量,教育可以增強人們的參與意識--阿拉伯世界的統治階級過去顯然低估了這一點。沒有過去20年裡阿拉伯國家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力擴建,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抗議運動。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阿拉伯國家在20年前開始的改善教育條件措施,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即使是被趕下台的突尼斯前總統本‧阿裡(Ben Ali),在教育領域也曾經是個值得一提的改革家。問題在於,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們仍然沒有發展前景:沒有工作、沒有機會也無法參與政治。因為一切都已經提前注定,特權永遠只屬於那麼一小群人。在"茉莉花革命"爆發之前,突尼斯的失業率高達40%。如果"本阿裡們"早在一開始就知道,教育能夠促成這麼大的解放效應,恐怕就不會如此賣力地推進教育事業了。
教育:基本人權
沒有教育就沒有發展--這是國際社會早就形成的共識,同時也是一個明確的政治要求。聯合國第二個新千年計劃就是,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基礎教育。在這方面雖然已經有進步,但卻是相當緩慢的,而且具有嚴重的地區不均衡性。從1999年到2009年,全世界兒童接受小學教育的比例僅僅提高了7個百分點至89%。
在過去一段時間,進步的速度甚至還放慢了。在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地區,這一新千年目標到2015年都無法完成。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每100個孩子中,只有87人能夠完成小學學業。在許多貧窮國家,甚至有四成的兒童在臨近小學畢業的時候中途輟學。農村地區和戰亂地區的孩子教育條件更差。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女孩仍然在受教育方面普遍處於劣勢。可見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沒有教育就沒有人類發展
儘管如此:所謂的亞洲"四小龍"國家,還有印度和中國,都用實際的經驗證明,教育能夠明顯促進經濟發展。韓國的經濟狀況在50年代可能還不如很多非洲國家。可是對於教育的大力投資,和改善衞生條件和普及避孕常識等措施結合,就有效促進了韓國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經濟的騰飛。中國的經濟繁榮也和人們對於教育的渴求密不可分:對於幾乎所有25歲以下的年輕人來說,接受教育都是他們的人生主題。在發展教育的同時卻不改善自由狀況這方面來看,中國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種模式只有在大多數國民支持這一政權的情況下才能夠奏效。
更多的教育意味著對參與權和話語權的更多訴求
長期來看,任何一個非法的政權都無法抵禦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多數群體的力量。假如出現這一局面,那就意味著民主變革的機會出現了,人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參與權和話語權,比如像俄羅斯、中國和阿拉伯世界國家,儘管很多情況下還都只是非常艱難的開端。
而對於辛巴威、阿富汗或者北韓這樣的國家來說,情況就更加困難了。只要那裡的大多數人都還生活在貧困之中,並且每天被國家的宣傳機器所包圍,只要他們仍然缺乏教育,既沒有機會獲得獨立的咨詢,也沒有比較鑑別的能力,更無法交換訊息並聯合起來,那麼那些獨裁者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爭取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多麼的重要。
作者:Ute Schaeffer 編譯:雨涵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