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經濟改革進入第三階段,政治改革不可避免

2003年2月18日

瑞士新蘇黎世報駐北京記者紹特裡在該報經濟版上發表了回顧及展望中國經濟發展的長篇文章。在回顧毛澤東時代結束後中國經濟重新起步時,文章把戰後的德國和日本與中國做了比較。

https://p.dw.com/p/3HPL
高速增長的外貿出口是推動中國的經濟騰飛的一個引擎圖片來源: AP

文章指出:中國的經濟不是靠馬歇爾計劃,靠的是港澳台和海外華人的大量投資。文章說,建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九十年代,中國吸收了大量海外投資,外貿出超。現在中國面臨著改革的第三階段,文章介紹了中共十六大提出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後,筆鋒一轉寫道:

「最近,失業成了社會經濟的最嚴重的挑戰。失業不僅因日益收縮的國有經濟部門的裁員造成,而且農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及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發生的中國農業結構的改變也會使失業現象更為嚴重。

結構性的高失業率危害社會體制的比例,要避免和克服這樣的失業,必須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是,以國家投資和出口來刺激經濟、使經濟按目前這樣的幅度增長,而又不冒巨大的風險,已不再可能。中國銀行背著數十億不良貸款的沉重包袱,國家負債繼續升級,這兩者將動搖國家的金融體系。出口持續快速增長不僅會加速中國對世界經濟景氣的依賴性,而且也會使北京越來越成為出口對象國國內市場保護主義的眾矢之的。」

新蘇黎世報文章的最後一段談的是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政治後果,文章說,中國雖然還沒有開始政治改革的時代,但是經濟發展促成了深層次的社會變化,在不久的將來將對政治產生日益重大的影響,改革的第三階段必將帶來政治改革:

「在改革的第三階段,積累私有財產將得到大力推動。越來越多的人期望能對未來具有重大影響的經濟事務自己做出決策。承擔這樣的責任並積累財富的人,必然要重新衡量自己的政治利益。他尤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一個人作為市場上的消費者可以、也必須自己做出決定,而作為公民在政治上卻沒有發言權呢?也許等到大多數中國人都進入中產階層還需要許多歲月,但是如果按照最近二十年中國社會變化的動力不停頓地發展下去,那麼不僅在城市,而且在較富裕的農村地區,中國很快就會形成一大批具有批評目光和自我意識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