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該怎樣回應美監聽醜聞

2013年9月18日

今年6月份以來,美國國家安全局肆無忌憚收集全球數據訊息的醜聞陸續曝光。德國之聲記者馮海音撰寫評論認為,歐洲應該「化憤怒為力量」,壯大自己的IT工業。

https://p.dw.com/p/19k82

(德國之聲中文網)知識就是力量--名言雖是這樣說,但無所不知可能也就意味著掌握無處不在的權力。

看起來,美國國家安全局所追求的,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現有的技術條件讓這個目標觸手可及: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與網路接通的電器,同時也留下越來越多的數據痕跡。利用功率越來越強大的計算機,通過其越來越精密的計算能力,可以對這些數據痕跡進行更好的分析評估。購物網站亞馬遜(Amazon)清楚地知曉每個客戶喜歡閱讀哪一類的書籍,喜歡聽什麼風格的音樂。網路搜索引擎谷歌(Google)瞭解,哪些問題最能打動人。而社交平台臉書(Facebook)則掌握用戶的朋友圈訊息。信用卡營運商瞭解持卡人的消費習慣。每個人的通訊訊息都會透露自己什麼時候和誰進行過交談,或者身在何處。如果將所有這些訊息整合起來,那麼關於一個公民方方面面的情況就一覽無余,而這個人也無異於變成了透明的"玻璃人"。

權力滋生腐敗。而絕對的權力肯定會造成腐化墮落。

正因為如此,民主才依靠對權力的約束而存在:通過權力運行的透明化,通過監督,以及各個機構之間的相互獨立。然而,在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聽醜聞上,這種權力制約監督似乎失效了。秘密法庭授權情報工作人員,使用秘密的程序對秘密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生活在一個扭曲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裡,恰恰是那些妄想症患者和陰謀論鼓吹者顯得言之有理:是的,裝有特殊設備的潛艇專門負責讀取海底光纖電纜所傳輸的數據。是的,掌握著全球市場的美國IT企業早已被那些刺探訊息的間諜所收買,幫助他們獲取數據。是的,即使是常用的文件加密程序也無法抵禦窺探的眼睛。就算聯合國都成為刺探監視的對象,人們也幾乎只能聳聳肩接受現實。更何況作為美國盟友的歐洲國家的使館也遭到監聽呢!這些,都和美國信誓旦旦所宣稱的反恐怖主義鬥爭毫無關係。

Hein, Matthias von Multimediadirektion REGIONEN, Asien - Chinesisch DW2_8126. Foto DW/Per Henriksen 10.10.2012
作者近照圖片來源: DW

然而,歐洲各國政府到目前為止對這一醜聞的反應之謹慎小心,令人側目。當然,一些國家的情報機構本來就是這場數據間諜行動的積極參與者。大家都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相反,多個歐洲國家卻不惜拒絕為玻利維亞總統專機提供過境許可,就是為了幫助美國追蹤其洩密者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這樣的行為是可恥的。人們本來應該向斯諾登提供支持,為他提供政治避難。

針對美國情報機構這項可怕的全面數據監控行動,最強烈的批評聲音還將來自布魯塞爾。事實上,歐洲必須就美國情報機構的妄為給出自己的回答。這個回答不僅僅是毫無作用的憤怒之詞,也不僅僅是強調歐洲價值觀,而應該著眼工業發展戰略:歐洲必須構建自己的IT工業,提供除了美國或者中國網路設備之外的選項。這是一個挑戰美國網路巨頭的良好時機,而且也能創造更多的安全。如果歐洲真的能夠旗幟鮮明地站在數據保護這一邊,那麼我們的價值觀就能夠生發出市場競爭的優勢。

作者:馮海音 編譯:雨涵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