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經濟觀:重國家 輕市場
2018年11月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實施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中國,目前正面臨一項歷史抉擇。同美國的貿易爭端愈演愈烈,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場"新冷戰"。這是一場兩種制度之間的戰爭:即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同國有經濟佔主導的"中國模式"之間的戰爭。
周一,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之際,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極力要把自己描繪成世界自由貿易的先鋒。但綜觀其演說內容,卻絲毫沒有任何可以緩解中美貿易爭端的具體改革方案。
習近平再度強調:"我們切實有誠意開放中國市場。"但是,歐盟駐華商會則表示,歐洲在華企業對這類只見言辭、不見行動的空洞承諾早已"厭倦"了。本次上海進口博覽會本身恰恰說明,政府對各行各業的干預程度超過了以往。
鑑於同美國的貿易爭端愈演愈烈,中共領導層下令組織了這場宣傳意味顯而易見的盛大活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展示中國擁有非常開放的市場,中國在努力加大進口產品數量。來自130個國家的大約3600家企業參加了本次截至周六的博覽會。四十年前開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促成了中國史無前例的經濟騰飛。但許多外國商家抱怨說,中國近來正在走回頭路。德國駐華大使葛策(Clemens von Götze)和法國駐華大使黎想(Jean-Maurice Ripert)均認為,中國已經到了實施"大膽改革"的時刻。德法兩國大使在經濟類期刊《財新》聯合撰文指出:"在改革開放政策啟動四十年之後,中國應為這一政策注入新的活力,為外國企業提供新的政治和經濟推動力。"
率領德國展團參加本次上海進博會的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克里斯蒂安‧黑爾特(Christian Hirte )表示:"我們必須要達到的目標是,在華外國企業也應享受到中國企業目前在德國和歐盟所享受到的良好條件。"長期以來,德國和其他外國在華企業一直怨言很多,比如市場壁壘、漫長的審批程序、相對於本土企業的歧視性政策、政府部門的肆意妄為、公開招標項目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猖獗的偷盜智慧財產權行為。
歐洲人的上述抱怨雖然和美國人完全一致。但是對於美國總統川普单方面實施的懲罰性關稅措施,歐洲人則並不認同。他們更希望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內採取制裁中國的共同措施。川普总統已經對中國輸美產品的一半實施了特別關稅,併發出對所有中國產品實施懲罰性關稅措施的威脅。上周,中美兩國領導人通了電話,此舉被普遍看作是雙方貿易爭端激化以來的一項進步。中美兩位首腦表示,他們將在本月底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G20峰會期間舉行會晤。
要麼是習近平不願意在中美首腦會晤前露出底牌,要麼就是他完全沒有作出妥協、推行真正改革的意願。總之,他的開幕講話完全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中國願意擴大進口、提升國內消費、減少進口限制以及改善市場準入和智慧財產權保護。但他在講話中隻字未提同美國的貿易爭端,只是泛泛地批評了世界貿易中的單邊主義,這顯然是針對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
美國駐華商會主席扎利特(William Zarit)認為,中國已經在作出一些審慎的讓步,"但距離中國開放市場,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至於中國是否會進行必要的實質性改革,為雙方營造出公平互利的貿易關係,我們拭目以待。我們希望中國會這樣做。"
兩位著名的中國經濟學家認為,中美貿易爭端的背後實際上是一個體制問題,是大肆宣傳的官方"中國模式"造成的必然結果。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的盛洪說,只有真正的改革開放,"才是中美戰略合作的保障。"他表示,只有一個擁有共同價值觀、朝向市場經濟、法治國家和民主化方向發展的中國,才能在戰略層面上被美國所接受。經濟學家張維迎認為,中國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得益於在德國等國家取得廣泛成功的"普世模式",即自由市場經濟、富有創造力的企業家,以及對西方國家技術成果的吸收。張維迎對"中國模式論"者提出批評。這些人認為中國的成功得益於強有力的政府、體量龐大的國有企業以及政府英明的產業政策。
在其已經被大學官網刪除的文章中,張維迎指出警告說:對中國經濟成就的錯誤解讀,對內"誤導自己,自毀前程。"盲目強調獨特的"中國模式",將導致改革進程的逆轉。他同時指出,這種錯誤解讀還"誤導世界,導致了對抗""在西方人眼中,所謂'中國模式'就是國家資本主義,同公平貿易和世界和平格格不入,決不能容其暢通無阻,高歌猛進。"
他表示,中國模式論必將導致中國和西方的對抗。習近平掌權六年以來,已經撤銷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理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國家,而不是市場。在習近平看來,擁有13億消費者的中國是貿易戰無法撼動的。他在進博會開幕式上的發言中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達揚 / 樂然(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