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腦溢血後入冬眠

2006年12月3日

德國每年有16多萬人得腦溢血,也就是中風。繼心肌梗塞和癌症之後,腦溢血是德國人的第三大死因。即使保全了性命,腦溢血也很容易留下後遺症,輕者嘴歪,重者截癱。為了進一步減少腦溢血後遺症,醫療人員正在嘗試一種新的方法:低溫法。

https://p.dw.com/p/9TcF
低溫法有助於減輕後遺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腦溢血是由於腦血管壁破裂,血液滲出血管外,壓迫腦組織而發生的。得了腦溢血以後,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盡可能迅速地送醫院搶救,除了保全性命以外,盡早搶救還有助於減輕後遺症。在減輕後遺症方面,醫療研究人員近年來開始嘗試一條新的思路,那就是盡可能快地讓患者陷入某種人造的冬眠狀態。用醫學術語來說就是低溫法。這種新的思路其實並不算新。德國威斯巴登的霍斯特-施密特醫院的神經科專家哈曼(Hamann)教授就介紹說:「1806年俄羅斯就有記載說,用雪覆蓋得腦溢血的患者,降低他們的體溫,以提高救活的概率。」

當年俄羅斯的白雪療法究竟有多成功,今天已無法予以估計,但是對哈曼及其同事來說,有一點是肯定的。他說:「目前在治療領域,低溫法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可以說是開始復興。」

低溫法意味著人工降低患者的體溫,從正常的37攝氏度降低到32到34攝氏度。在這樣的低溫下,大腦的整個生化過程都會減慢,那麼大腦對供氧的需求也會減小。如果願意,你也可以把這種狀況看作是放慢生命的步伐,就像播放慢鏡頭一樣。哈曼補充說:「實際上這是對大腦實行的一種保護療法。」

對急救醫生來說,這樣做等於是贏得時間,贏得搶救患者的時間。這種方法現在已經成功地用於搶救心臟停跳的患者,因為人造低溫有助於減輕由於大腦缺氧所造成的後遺症。

但是在腦溢血方面,低溫法還處於試驗階段。研究人員的設想是:腦溢血發作後,盡可能迅速地冷卻患者,放慢它對全身的影響速度,提高大腦的康復機會。此外,救護醫生也可也由此贏得更多的時間進行搶救,比如說利用所謂的溶解藥物化解大腦中的淤血。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同時也不帶副作用地冷卻一個人呢?哈曼教授介紹說:「低溫法利用一套特殊的冷卻系統。醫生可以通過患者腿上的靜脈把一種冷卻過的液體注射到血管裡,加入血液循環的大流,由此降低血液的溫度。另外還有特殊的冷卻墊子,可以蓋在『衣冠楚楚』的患者身上,由墊子裡的冷卻液發揮降溫作用。」

腦溢血情況嚴重、而且也失去知覺的患者,醫生們可以著著實實地讓他們陷入冬眠狀態,持續時間可以長達三天。但假如腦溢血患者並沒有失去知覺的話,那麼對他們進行的低溫治療最多不能超過24個小時。哈曼介紹原因說:「降低體溫,患者會感覺不舒服。他會渾身發抖,發抖的同時還會興奮起來,所以我們必須給他配合吃藥,吃混合藥,一方面是為了減輕他對冷的感覺,另一方面是為了抑制身體的發抖,抑制這種令人不舒服的興奮。」

神經科專家哈曼非常高興地表示,動物試驗已經很好地證明這種辦法是有效的。他說:「試驗結果非常出色。在動物身上進行的試驗表明,低溫法可以減輕腦溢血留下的後遺症,減輕效果有時可達30%到50%。」

然而,對人體進行的臨床研究至今還沒有幾個。最大一項是美國克裡夫蘭進行的,但他們的受試者人數也只有60人,不足以得出可靠的結論。這意味著,必須在更大的患者群中進行新的臨床研究。哈曼教授介紹說:「許多醫院都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我想,在今後3到4年內將會有新的研究結果出來,或許依靠這些結果,低溫療法就可以得到正式推薦,造福患者。」

進行這些臨床研究時,專家們也必須注意可能出現的風險。比如說,長時間降低體溫,就存在患者也許會得肺炎的風險。而且,低溫法本來就不是針對每一位腦溢血患者的。哈曼教授告知,主要是症狀嚴重者,也就說10%到20%的腦溢血患者才適合於接受這種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