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解讀德國對華戰略:措辭強硬的「教戰守則」

2023年7月14日

德國的對華戰略將中國定位為「夥伴、競爭者與體制性對手」,DW訪問德國最大在野黨發言人以及2名專家,請他們評價這份歷史性戰略文件,以及它將如何影響德中關係。

https://p.dw.com/p/4TsAG
圖為德國總理肖爾茨6月19日在柏林會見中國總理李強。
圖為德國總理肖爾茨6月19日在柏林會見中國總理李強。圖片來源: Fabrizio Bensch/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政府週四(7月13日)公佈未來與中國打交道的首份「中國戰略」,將中國定調為「夥伴、競爭者與體制性對手」,尋求合作的同時也呼籲降低依賴的風險。對於這份對華戰略,專家提出了不同的分析

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台灣東華大學助理教授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認為,這是一份措辭強硬、清晰詳細的戰略,超出她的預期。她向DW表示,德國作為重要的歐盟成員國,其對華政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這不僅是德國自己的對華政策,也影響著歐盟如何應對中國」。

馮儒莎認為,這顯示德國對華戰略「歐洲化」,德國欲將其應對中國的政策與歐盟對齊。她說,「只有成員國通力合作,歐盟才有可能成功應對中國」。而俄烏戰爭也讓北京看見,歐洲正前所未有地團結,北京應做好準備。她補充道,這份措辭強硬的戰略如何在現實中發揮作用、會否落實到位,仍有待觀察。

北京獨立學者、原清華大學政治學系講師吳強也持類似看法。他告訴DW,這份文件在北約峰會的背景下出台,可以視為德國與北約成員國的「默契」,不僅強調德中關係應基於國際秩序,也提及了人權和台灣問題,「極具歷史意義」。

吳強指,如何與中國打交道不僅是德國的難題,也是整個民主世界的難題;這份戰略作為民主世界對華戰略的範本,可以想像其難產程度。他認為,俄烏戰爭開打500天之後,這份戰略就「民主世界與中國互動的相處之道」,給了世人一個雖然折衷、但仍相對清晰、且具強烈示範意義的答案——西方與中國之間,是一個可管理的、可控的關係。

他評價,這份「教戰守則」在德中之間的競爭、合作、對抗等3個面向,都展現了可能性。「這是有原則現實主義相當完美的一個範本,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執行。」

德中關係不對等?

相較於2位學者對這份戰略的肯定,德國反對派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外交政策發言人哈特(Jürgen Hardt)則認為,這份戰略的內容不夠完善。

哈特告訴DW,德國應該藉此機會更深入瞭解盟友面對中國挑戰的共同立場,針對「如何處理對華貿易關係」達成共識。北美、歐洲、英國、日韓若能統一戰線,中國就難以忽視自由世界的聲音。

此外,哈特認為,西方應藉其對北京的影響力做更多事情,比如藉德國的經濟力量,來鼓勵中國放棄不符合公平貿易的做法。

哈特舉例,中國國有公司日前收購了漢堡港碼頭的部分股權,「中國若能在西方世界投資,例如買下漢堡港的一部分,歐洲的德國公司為什麼就不可能購買中國港口的部分股份呢?」他認為,如果中國不允許漢堡港購買上海港的一部分,就應該禁止中國購買漢堡港的一部分。「這也許該是這個戰略的具體結果。不幸的是,總理辦公室反對。」

馮儒莎表示,歐盟在與中國的關係中,在乎的是「對等性」(reciprocity)以及公平,而這份戰略6度提及「對等性」一詞,也確實反映了這點。

漢堡港「福地」引中資 是福是禍?

中國的反應

德新社報導,德國主要商業團體普遍對該戰略表示歡迎,並支持政府不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立場。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魯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坦言,德國企業近年也感受到了西方與中國日益緊張的關係,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市場,仍是德國重要的經濟夥伴。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13日表示,希望德方理性、客觀地看待對中關係,若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競爭焦慮強行「去風險」,只會適得其反、加劇風險。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於14日回應道,「以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劃線,鼓噪所謂『制度、利益、價值觀競爭』,是逆時代潮流而動,只會加劇世界的分裂」。他還指出,「事實上中德共識遠多於分歧,合作遠大於競爭,雙方是夥伴而不是對手」。

中國獨立學者吳強則指出,中德之間在利益上多有重合之處,但只要涉及政治、人權,雙方的分歧就會愈來愈大。他認為這份對華戰略並未掩蓋這一點,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甚至稱2020年中歐投資協議不合時宜,「這對中國來講打擊是巨大的」,也會讓中國領導層感到失望,「因為它沒有實現李強遊說(所想要達到的)」。

馮儒莎認為,戰略公開後,中方可能批評德方「不公平」、「看不見中國的本質」。她指,這份對華戰略開宗明義地表明「中國變了」,因此德國與中國的關係也有調整的必要。這份戰略中,與中國合作仍是基本要素;儘管雙方在政治上有所歧異,但為了真正接觸中國,德中之間需要共同努力,因此中國不應將其解讀為具有冒犯性。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4月曾赴北京會晤中國外長秦剛。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4月曾赴北京會晤中國外長秦剛。圖片來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

台海局勢與人權議題

這份戰略強調,德國應擴大與台灣的關係, 警告中國不要採取任何武力侵台行動。不過,「一中政策」仍是德國行事的基礎,德國也只與中國有正式外交關係。

馮儒莎說,這份戰略提及台海局勢的篇幅之長,令她感到驚訝,但也對德台關係做出了「有用」的重申與定調。

她指出,中國不斷「錯誤地聲稱與台灣合作違反了『一中原則』」,而該戰略再次將德國與台灣的合作放進「一中政策」的框架內,從最高層級宣示「我們奉行『一中政策』」,設定了界限,並駁斥來自北京的虛假指控,重申德方與台灣交流的基礎及權利。

德國的對華戰略中也提到了台海議題(示意圖)。
德國的對華戰略中也提到了台海議題(示意圖)。圖片來源: Manuel Augusto Moreno/Getty Images

基民盟發言人哈特表示,中國對台灣的任何入侵,都將徹底改變北京與西方的關係,而中國領導人不會冒著貿易關係受損的風險行事:「共產黨的專政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他們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若非如此,中國政府就會損害其權力的基礎,我認為他們不會這麼做。」

針對德中雙方屢屢分歧的人權議題,學者吳強說,德國正警惕於「中國在全球咄咄逼人(的)態勢」;馮儒莎進一步指出,儘管北京一直以「內政」為由,拒絕任何關於人權的討論,但德國正在發揮領導作用,以其地位為籌碼,藉由這份對華戰略,推動人權等歐盟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她認為,這份戰略顯示,「正因為德國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德國)聯邦政府在維護人權和維護歐洲經濟利益方面,負有特殊責任」。

德中政府磋商在即 如何重新定位對華關係

(綜合報導,李宥臻對此文亦有貢獻)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