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不利於美國
2006年4月4日「就像印度的電話服務中心以及在美國農業和餐飲旅館業為菲薄薪水而打工的數百萬拉丁美洲人一樣,大多數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在美國被視為對美國職工和就業的威脅。……許多參眾兩院的議員堅決反對開放市場,主張實行進口配額和其它貿易限制措施。他們以為做了好事,實際上是給本國國民幫了倒忙。因為美國國民多方面獲益於國際分工,沒有人強迫美國人在沃爾瑪廉價超市購買亞洲生產的玩具、服裝、家具或電器。他們自願去買,是因為提供的商品和價格說服了他們。有人說,要特別保護收入少的人免受外國競爭的損害,但恰恰這些美國國民受益最大,他們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消費那些密集勞動製造的產品,對他們來說,購買外國產品特別合算。如果美國沒有拉美移民,從修整花園到建房修路的許多工作要麼沒有人幹,要麼必須付出高得多的價格。勞動力進出口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和有益的組成部分。
此外,人們往往沒有注意到,貿易並不是單行線。美國的主要企業早就在全世界開展業務,也在中國。甚至哈雷-戴維森摩托車製造廠最近即將在北京出售摩托車。美國的投資商利用一切機會,為美國市場或其它國家市場生產產品,他們在國外獲取的紅利是外國投資商在美國獲利的數倍。」
世界銀行最近發表調查報告指出,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全球化程度超過了歐洲。亞洲各國的出口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1%,超過了歐盟。德國金融時報寫道:
「增多的貿易聯繫表明,亞洲正在日益成為統一的經濟集團。在貨幣政策方面,這一地區各國也在互相看齊。去年中國宣佈人民幣升值後僅數小時,馬來西亞也鬆動了本國貨幣匯率。專家們估計,過去幾年中最高達到30%的出口增長中,相當一部分應歸功於地區各國貿易的增長。許多國家的出口達到60%以上,甚至中國的出口也佔本國經濟總值的三分之一,對於這樣大的國家來說,這是非常高的比例。
工業國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增長推動了地區生產網路的建立,其中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和日本興旺發展起了作用。世界銀行認為,今年和明年全球對高科技產品的需求將增加,台灣和韓國將從中受益,中國也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