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何方?
2013年11月2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德意志報》11月20日發表評論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符合私人資本和西方投資人利益:
「目前,能肯定的只有一點,即:大型國有企業的『權力壟斷』要打破。中共領導層由此滿足了外國投資人早就提出的一項要求。他們現在也可以入股國有企業了。新自由主義智庫們也曾一再抨擊國有企業的所謂權力。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開放』政策之時,人們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如今,國有企業在國內外競爭中非常成功,而且,在那裡,遠比私營經濟更能保障雇員們的權益。迄今,正是這些企業在宏觀經濟調控過程中扮演著中心角色。因此,對其影響力的削弱意味著更多『市場權力』。中央委員會的決定所要求的卻正是這一點,其中一項內容便是,迄今由國家確定的價格未來將放開。這些措施將使私人資本的地位得到長期強化。即使表白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也不會改變這一點。隨著罷黜前政治局委員薄熙來和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主任蔣潔敏,在人事和意識形態領域都實現了一種方向性的改變。這兩人都曾強調國有企業的地位及其對社會保障的意義。」
《新德意志報》的評論接著批評說:
「有關社會不公這一議題,中央委員會的決定乏善可陳。……所承諾的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改善同樣也失之空泛。中國目前已擁有一個可說是相當發達的社會保障體系。然而,這一體系幾乎不起作用。中央委員會的議程也未提及改善勞工權益措施的落實問題。……
「有意義的是關於放寬『一胎政策』的意向宣佈。其實,這一政策迄今已假手特殊規定而有所鬆動。此外,它給腐敗也開了方便之門。誰有錢,誰就可以『買到(生育)自由』。……廢除『勞教制度』和『行政拘留』倒是一種進步。然而,更有意義的其實是決定中沒有提及的那個計劃:將對司法系統的管轄權從省級上交給中央。此舉將使司法系統的地位相較於省一級政府得到增強,並有助於限制腐敗。
「能夠確定的是,中國強化了走向更多資本主義的路線,並在朝向法治的道路上邁出小步。然而,對大量社會衝突的原因採取明顯的輕描淡寫的態度,這一做法恐怕很快會使相關步伐的前景受到考驗。」
戴姆勒下險棋?
德國著名工業康采恩戴姆勒加盟北京汽車集團,繼續引起德語媒體關注。11月20日一期《斯圖加特日報》在一篇評論中提醒戴姆勒此舉可能隱含的巨大風險:
「很清楚,一旦失敗,如此密切的聯盟將難以解除,更何況,據稱北汽還要成為戴姆勒的股東。因此,人們理應問一問,戴姆勒這回是不是在一個籃子裡放入了過多的雞蛋?其實,通過入股北汽發動機公司和各種參與調整,最初一段時間裡並不會多賣出哪怕是一台車。
「當然,經過這麼多年的生產合作,德國人和中國人彼此已相當熟悉。不過,中國依然是一個並不只意味著增長,而且還意味著諸多不測的市場。……風險在於,沒有人能夠判斷,在遠景上,中國政府到底想在經濟領域扮演何種角色,企業的行動空間到底能有多大。」
摘編:凝煉
責編:洪沙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