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童工各國有責
2006年6月12日日內瓦國際勞工組織(ILO)成員弗蘭克‧哈格曼表示:「不久的將來,世界上可能就不存在童工現象了。」長期以來,國際勞工組織一直以抵制童工為己任,並與抗貧工作結合起來,因為貧窮是萬惡之源。不過,童工統計項目主管哈格曼吃驚地發現,2000到2004年之間,童工人數下降了11個百分點,但貧困狀況並無消減。當然,全球範圍內的二億一千八百萬名童工依然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兒童是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的,例如礦山、採石場或者妓院。
尤其是在紡織行業,童工現象尤為普遍。兒童救援組織成員芭芭拉‧庫伯斯認為,九十年代以來,情況有所好轉。「一些大型服裝廠商不再雇傭童工。」很多品牌也迫於「淨化服裝運動」的壓力,規範企業行為。
反童工運動所取得的一個標誌性勝利是一種貼有「Rugmark」標籤的地毯。這種手工編織地毯在生產工程中只任用成年工人。不過,目前只有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三個地毯大國參與發起這項運動。地毯生產佔了印度出口業的15%,在尼泊爾,更已佔據半壁江山。制定這種地毯標籤的TransFiar協會發言人克勞迪亞‧布魯克說:「問題在於,我們只能在NGO(非政府組織)勢力強大的地方引進標籤系統。」因為,人們必須給不再繼續打工的兒童提供另外一種生存方式。另外,據估計,只有大約5%的童工存在於出口創匯型企業,因此,國際社會很難對大部分童工現象施加影響。
兒童救援組織成員芭芭拉‧庫伯斯認為,「如果反童工組織不能讓當地未成年人獲得教育機會,那麼他們不但沒有幫助這些少年兒童,反而害了他們。」差不多有近1億兒童無法上學,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無疑是邁向消除童工遠期目標的關鍵性一步。國際勞工組織調查項目也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普及義務教育遏制了14歲以下兒童非法打工現象。」
庫伯斯還表示,推行有效的企業監事機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童工。不過,具體措施還應因地制宜。例如,南美童工來源主要是艾滋遺孤,越南童工主體是緬甸難民,北美的果園童工則大多來自伊斯帕尼奧拉島。
在非洲,每四個兒童中就有一個被迫勞動,許多國家認識到了這一點,正在著手對抗這一社會問題。例如烏干達政府成立了一個專門工作小組,與國際組織展開密切合作。聯合國兒童救援項目負責人安德烈‧馬森介紹說,烏干達農業領域也在努力遏制童工,「但其它經濟行業也必須採取抑制措施。例如,家庭幫傭中的童工現象非常普遍。」 烏干達大約有270萬名童工,其中180萬人遭到剝削虐待。
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項目還表明,雖然在全世界範圍內取締童工、建設教育投資項目意味著大約7600億美元的投入,但長遠看來,這項投資是有利可圖的,能夠創造7倍以上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