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塔會議:二戰後的和平新秩序
2020年2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75年前,這張照片傳遍世界。照片中的3人分別是英國首相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和蘇聯獨裁統治者史達林( Josef Stalin )。他們身穿著厚厚的防寒大衣,表情嚴肅的望著照相機鏡頭。照片似乎是在向人們展示大國之間的團結,以及納粹德國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實現持久和平有了希望。
照片是在蘇聯邀請下舉行的雅爾塔會議期間拍攝的。1945年2月4日,所謂的"三巨頭"在位於克裡米亞半島黑海渡假勝地的利瓦迪亞宮舉行談判,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階段進行磋商,因為希特勒鄭重宣佈的"千年帝國"正面臨崩潰。
分裂德國的提案
在歐洲西部和南部,美國人和英國人不顧德軍的頑強抵抗繼續向歐洲西部和南部挺近。在冬季攻勢中,蘇軍從東部發起攻擊,一直逼近到距離德國首都大約100公里遠處。 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開槍自殺。5月8日德國宣佈投降。至戰爭結束,估計總共有六千萬人喪生。
同樣是在蘇聯邀請下,美、英、蘇三巨頭在德黑蘭達成初步協議之後,繼而又在昔日俄羅斯沙皇和貴族的渡假勝地雅爾塔舉行談判,就戰後新的和平秩序以及德國的分裂和清除納粹問題舉行了會談。當時最有權勢的三巨頭還就其權力分配的原則進行了磋商。其中包括西方力主成立的、後來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組織的聯合國。
戰勝國希望長期合作
會議面臨著對戰勝國之間的一些不同利益進行調和的艱巨任務。當時,無論是對共產主義國家的史達林還是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羅斯福與丘吉爾來說,德國都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此時還沒有出現反希特勒聯盟的盟友晚些時候,也就是隨著1947年冷戰的開始對立為敵的跡象。
科隆的歷史學家杜爾弗(Jost Dülffer)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丘吉爾和羅斯福在整個世界大戰期間一直保持著相互聯繫和會面。但是他們僅在1943年年底在德黑蘭與史達林見了一次面。他們認為,戰後合作將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因此做好了讓步的準備。"
對代表團進行竊聽
丘吉爾和羅斯福對選擇雅爾塔這個偏遠的會議地點感到十分不滿。身患重病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不得不先是乘船再轉乘飛機,長途旅行大約11,000公里。英國首相丘吉爾則表示"即使十年之後再來看,我們也找不到比雅爾塔更糟的地點"。但是,對於權力戰略家史達林來說,這次會議在蘇聯的土地上舉行非常重要。這樣作為東道主的他才能完全掌控局面。
史達林親自下達命令安裝電報機和高頻電話。為了對外國代表團進行竊聽,他甚至下令在利瓦迪賈宮前的灌木叢中安裝了定向麥克風。此外,史達林還下令修建了一個防彈地堡以防出現緊急情況。與莫斯科的飢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莫斯科豪華飯店派出了嚴格挑選的服務生,為客人端上美味佳餚,精心營造輕鬆的氛圍。
西方領導人不抱幻想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歷史學家兼東歐問題專家洛思(Wilfried Loth)說:"從另一方面來說,羅斯福和丘吉爾完全清楚他們正在與誰打交道。鑑於這位殘酷的蘇聯獨裁統治者一心想擴大他在歐洲的影響力,因此兩位西方巨頭不抱任何幻想。"。但是史達林的計劃仍行得通。歷史學家杜弗說:"總的來說氣氛不錯。有時候,有人生氣,起身抗議表示反對意見。但是總的來說還是相互配合的。"
直到1945年2月11日,美、英、俄三國領導人一直在就未來的權力分配討價還價。結果是:丘吉爾成功的讓法國成為可預見的戰敗德國的又一個佔領國,羅斯福得到史達林的承諾,即蘇聯將加入計劃成立的聯合國組織並參加對日戰爭。而史達林也如願以償,將蘇軍攻破的地區作為蘇聯佔領區。
德國永遠不能再破壞世界和平
此外,克里姆林宮領導人在犧牲日本和中國利益的基礎上,對遠東地區做出了領土上的讓步,因而在後來的聯合國安理會擁有了否決權。此外,談判各方決定將波蘭邊界的具體劃分問題推遲到第三帝國投降之後舉行。然而史達林也實現了將1939年蘇軍在波蘭停止了進攻的地方作為東部邊界的願望。那時的蘇聯還是德國的盟友。
雅爾塔會議的最後宣言說:"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民族社會主義,並確保德國永遠不再能夠破壞世界和平,是我們不屈不撓的意志。我們不想消滅德國人民,但只有徹底消滅了民族社會主義和軍國主義,德國人才有希望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以及在國際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讓步就是讓問題懸而不決
歷史學家杜爾弗總結說,每個人都有所得。"史達林在棘手的領土問題上頗為勝算。西方大國則為建立和平框架開創了前景。"杜爾弗的同事洛斯說:"會議的結果是三人都明確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結局。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這意味著他們是抱著樂觀的態度參加會議,也是抱著樂觀的態度離開了會議。"然而,這些談判結果有很大一部分屬於含糊不清的折衷方案。
與會者認為,戰爭結束後將在歐洲做出最終決定。雅爾塔會議不過是一個過渡性會議,它將對未來的某些決策進行預測。洛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實際上,雅爾塔會議並沒有贏得持久和平。" 1945年7月17日三大巨頭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的後續會議也無法消除所有的分歧和矛盾。這為後來的冷戰奠定了基礎。
當前的大國新會議
但是,雅爾塔最傑出的、持久的結果是什麼呢?除了蘇聯同意加入聯合國之外,歷史學家洛思還提到了一項基本協議,即必須對戰敗的德國的未來共同承擔責任。此外,在克裡米亞舉行的該會議也提高了人們對高級外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洛思說:"在雅爾塔就戰後秩序舉行談判是最高領導人的事情。但是會議結果表明,只要最高領導人能夠坐在一起,就有達成讓步和建立信任的可能性。"洛思說,在後來的危機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得出這樣的經驗。與此相反的是:"一旦缺乏最高外交手段,就會出現問題。人們可以通過以下事實證明冷戰升級是有道理的:由於不再進行任何努力,信任的建立很快就會減弱。"
科隆歷史學家杜爾弗說,鑑於當前充滿危機的世界局勢,現在絕對是以嶄新的面貌再次召開雅爾塔會議的有利時機。 他認為"舉行一次新的大國會議將是非常有意義的。"這關係到促使人們建立一種共同的意識,也就是"在可怕的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能夠在雅爾塔真正建立的新的和平秩序,今天可能再次有重新建立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