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脆弱經濟不堪中國產品衝擊
2005年12月16日對於中國這個以每年9%的經濟增長率快速發展的貿易大國,人們是又敬又畏。來自中國的產品甚至在非洲大陸逐漸站住了腳,卻給這裡的許多民族工業帶來了沉重壓力。甚至經濟實力較強的南非同中國的貿易經驗也是喜憂參半的。為此,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在香港世貿組織部長會議期間,舉辦了一場專門研討會,會中透露的許多訊息和抱怨值得關注。
南非工會聯合會的梅利斯女士說:「人們購買的中國產品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工作機會在流失。更糟糕的是,我們正在經歷一場非工業化。對本地服裝和紡織品的需求越來越少。該行業每個月喪失的工作位置多達2千個。」
梅利斯認為,那些衰敗的工業現在已經幾乎無法拯救。中國向南非的產品出口遠比南非向中國的出口增長得快,因此,南非需要同中國簽署一項貿易協定,不是對全部產品降低關稅,而要對某些南非工業實行保護。
同中國進行大規模貿易的還有西非國家加納。該國的重點出口產品是可可豆,不僅出口原材料,也出口可可脂這樣的製成品。加納議會貿易委員會的阿波達克皮希望加納和中國的貿易合作應該深化。
「這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鬥爭。過去8年中曾經有過多次高層交涉。最後我們同中共領導層達成了一致,在加納設立合資企業,加工可可豆。這是我們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遺憾的是,出於種種原因,這些工廠還不能象我們希望的那樣運作。」
阿波達克皮認為,只有通過加工可可、木材、鋁等原材料獲得「增值」,才能使加納從純粹的原材料供應國的傳統地位解脫出來。儘管與當年殖民宗主國相比不同,現在與中國的貿易同時也能促進加納本國工業的發展,但迄今為止這方面的進展仍然非常艱難。
「我們做出了許多努力,但加納在與中國的貿易中還是出現了逆差。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非工業化的趨勢也已呈現。來自中國的廉價紡織品破壞了我們的紡織業。消費者需求決定了他們只選擇中國的廉價產品。我們必須找到一條平衡的路徑。」
另一個與中國保持密切貿易關係的非洲國家是穆加貝統治的辛巴威。由於西方的制裁,該國幾乎只能同中國進行貿易,向中國出口肥料、糖和煙草。而中國的廉價紡織品、牛奶和甜食等產品蜂擁而至。該國記者馬拉瓦尼卡表示,官方統計的該國失業率已經高達70%,現在到處都是充斥著中國廉價品的集市,這會使辛巴威的失業率繼續升高。
「東方政策並不能給我們的國家帶來好處。短短的時間內,它給我們帶來的弊端比好處要多得多。中國人在這裡開辦公司,不能真正創造就業機會,他們往往帶自己的勞動力來。他們這裡只雇3到4個人,卻從中國帶來15或20個人。」 在辛巴威当地人中已經出現對中國人的敵視
在香港舉行的研討會得出的結論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非洲人一方面必須加強地區聯盟,另一方面則必須加強自身的競爭力。但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場討論會卻沒有得出任何答案。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