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動蕩的香港西方為何猶豫?
2019年8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6月初以來,香港不斷出現民眾示威抗議現象。據組織者提供的數字,最多時,參加人數200萬。有300萬人報名參加定於本周日(8月18日)舉行的大規模集會。他們要求有更多自決權和民主權利,要求直接選舉特首和立法會。
示威一星期比一星期激烈。港警動用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本周二,一名警察在機場甚至拔出了手槍,當時,他和另外3名保安人員遭示威者攻擊,手持的胡椒噴器和警棍被搶走。不過,他未開槍。
希望有對中國的更明確批評
迄今,人們從歐洲只聽到對中國中央政府的輕聲批評。周二在香港機場接機大廳發生警方和是示威者之間的劇烈衝突後,歐委會一名發言人從布魯塞爾呼籲緩和緊張關係。他表示,"鑑於持續騷亂、暴力衝突增加,所有各方都應避免任何形式的暴力,應立即採取措施,使局勢不再激化" 。
德國也呼籲冷靜和對話。外長馬斯稱:"事情不斷激化,因此,不能不呼籲所有各方保持克制。"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林和立表示,歐盟雖從一開始就支持香港抗議運動,但對北京日益強化的威嚇行為應採取更批評性的態度。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迄今,發自歐洲的不過是那種典型的外交表態。他相信,某些歐盟國家,尤其是來自東歐和南歐的成員國,與中國有著密切經濟關係,因而阻止了歐盟採取更嚴厲立場。
白宮亦持克制態度
美國總統川普也對抗議運動鮮少表態。他照搬中國宣傳用語,稱在那個前英國殖民地的發生的是"騷亂"。在俄亥俄州舉行的一次競選集會上, 他稱,"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應自己解決問題。"
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相信,川普的這一表態與貿易爭端有關:"川普不願意使貿易衝突更形複雜"。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漢學家古思婷(Kristin Shi-Kupfer)也持這一看法。她認為,美方由此傳達出一個訊息:在對華關係上,香港顯然不佔最優先地位,華盛頓的視角集中在貿易衝突問題上。
不過,在示威者本周一、周二使香港機場癱瘓後,川普的語氣加重了。他推文道,美國情報機構證實,中國軍隊在香港邊界集結,香港局勢"撲朔迷離",他希望,能找到一種包括北京在內的所有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沒有人傷亡。他補充道,那是"一種自由意義上的解決辦法"。
眾多民主黨籍和共和黨籍國會議員認為,川普的這一新立場仍不夠強硬。他們甚至認為,川普现在的態度是錯誤的和危險的。致力於人權事業的來自馬薩諸塞州的民主黨眾議員麥戈文(McGovern)強調,川普的想法直如"邀請對方作出錯誤判斷"。
從示威運動開始到現在,美國國會始終堅守自己的立場。10名議員聯合發表公開聲明,讚揚了示威者們的勇氣,稱全世界都會以他們為榜樣。他們在聲明中寫道:"我們支持爭取自由的示威者們,呼籲香港和中國政府,尊重和平抗議的權利。"
在爆發了持續性的示威抗議浪潮後,一份有關香港人權與民主的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呈交美國國會討論。該法案責成美國政府必須每年審核香港"自治"地位的實施情況,並經由總統證實,在無法證實的情況下,香港將失去其與美貿易優惠待遇。它將是對香港的重大打擊,並也將是對北京的打擊,因為,很多國營企業仍把香港作為進入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的跳板。
中國政府對此的立場也同樣清楚。它對美國眾議院議長、民主黨籍的佩洛西(Nancy Pelosi)對中國批評的所作出的反應便具有示範性意義。北京政府一名發言人稱,"佩洛西等美國政客一而再、再而三地顛倒黑白,為激進暴力違法分子撐腰張目,甚至美化和粉飾,……無異於包庇、縱容和支持違法犯罪行為,再次暴露其企圖反中亂港的險惡用心。"
聯合國不安
聯合國高級人權署專員也對暴力升級表示憂慮。他指出,有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安全力量多次直接對示威者發射催淚彈,此舉隱含著"導致死亡和重傷的巨大風險"。
然而,正如古思婷指出的那樣,聯合國施加影響的手段非常有限。她指出,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旦有人想經由聯合國對中國實施制裁或通過針對中國的決議,原則上都只會落空。
香港中大教授林和立指出,最終決定只能由中國國家主席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做出。他也是中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林和立表示,習近平會考慮美國和歐盟可能的反應,但這不是決定性的。他指出,"決定性因素是香港的穩定和中共對這個城市的控制"。再過6星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慶祝成立70周年。這個國家希望以其所取得的成就而非香港的抗議浪潮引起國際關注。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