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不是生活富裕的唯一標準
2012年9月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一名駕駛者引起了交通事故,那麼事故雙方的保險公司就要為修車支付賬單。統計員將把這筆賬算入國內生產總值中去,也就是算在每年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市價中去。儘管兩輛車的車主在汽車修好後生活和從前一樣,但國民生產總值卻顯示出增長。
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獲得強勁增長之後,國民的生活水準是否隨之得到改善了呢?這個問題最好不要問格特‧華格納(Gert Wagner)。作為德國經濟研究所( DIW)的經濟學專家,華格納居住在德國吞吐量最大的機場--法蘭克福機場附近的凱爾斯特巴赫( Kelsterbach)。在華格納看來:經濟增長越快、航班越多、飛機產生的噪音也就越大,同時,人民的生活品質也就越低。
華格納是德國聯邦議院"增長、富足、生活品質"調查委員會的成員。自2011年初開始,該委員會致力於發展一個新的衡量指標。社民黨籍政治家、調查委員會主席柯爾貝(Daniela Kolbe)說,"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客觀反映人們對社會和生活主觀滿意度的新指標。"
"國家富裕指數"
多年來,世界各國專家都在尋找"國內生產總值"的替代指標。雖然國內生產總值衡量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但卻不能代表這個國家國民的生活品質。衡量國民富裕程度和幸福度的指標有很多,但側重點不同。例如:聯合國推出的"人類發展指數"的衡量標準是將預期壽命和人均收入兩個指標相結合。這兩大指標在全球都有可靠的統計數據來源。另一個衡量指標是:"幸福指數"。該指數用來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的主觀幸福指數。不丹和澳洲先后被評為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國家。
8月28日,漢堡未來學家霍斯特‧奧帕斯沃斯基(Horst Opaschowski )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式。他打算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富裕指數"。這位來自漢堡的專家與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 Ipsos)一道,對2000個德國公民進行了問卷調查。提出的問題是:"對他們來說,富足意味著什麼?" 結果是:在經濟危機時期,人們將安全感視為衡量生活富足的首要標準。對他們來說,有安全感就意味著生活富裕。也就是說人們認為無生存風險比安逸或者奢華的生活更重要。
金錢不是萬能的
換句話說:金錢雖不是萬能的,但卻發揮著重要作用。奧帕斯沃斯基在調查中發現:德國公民在定義他們的"富足"時,主要以經濟情況為衡量標準。調查結果顯示,有71%的德國人認為,富足就意味著沒有經濟上的憂慮。65%的德國人希望獲得穩定的收入,62%的人認為,一個穩定的工作位置就意味著生活富裕。奧帕斯沃斯基總結說,"富足就是在有安全感和沒有任何顧慮的環境中生活。"
環境問題被排在了影響富裕指數的次要位置: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生活在自然和諧的環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15%的人認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生活富足的另一個表現形式。
究竟奧帕斯沃斯基提出的"國家富裕指數"能否成為衡量"增長、富裕和生活品質"的指標,還有待觀察。在其首次的調查中,按照0到100分計算,德國人的幸福指數為42.4。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的專家漢斯-彼得‧德魯茲(Hans-Peter Drews)表示,在一個像德國這樣的富裕國家,這一指數還有很高的上升空間。然而,這一新指數不僅要做到直觀、務實、易比較,還要做到國際間的認可。而距離這一步,德國聯邦議院的議員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作者:Rolf Wenkel 編譯:嚴嚴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