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世界無煙日:有識之士不吸煙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5月31日

在過去的一年中,大約有10萬紐約市民戒煙成功。據「紐約時報」問卷調查結果,之所以有十分之一的煙民決心告別吞雲吐霧的生活,是因為香煙價格節節攀升,酒館飯店紛紛推行無煙座席。

https://p.dw.com/p/57sz
吸煙百害而無一益圖片來源: AP

當然,專家們心知肚明,真正決定個體行為的只是個人意志,國家政策只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000年德國聯邦健康普查表明,在介於18至59歲的德國男性公民中,吸煙者佔了39%的比例,另外,26%的人曾經有過吸煙史,其餘35%的人從未染指。而在同一年齡段的女性群體中,從未問津香煙及曾經淺嘗輒止的則分別佔到55%及20%的比例。

有趣的是,吸煙行為與個人教養有著不可分割的微妙聯繫。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構成了煙民的主力大軍,而職位及教育程度較高的精英人物則往往樂於「潔身自好」,以致於今年5月31日,世界衞生組織為「世界無煙日」打出的標語為「香煙與貧窮-魔鬼循環」。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窮人家庭為煙葉產品支付他們淨收入的4%到5%。在中國,同大學畢業的天之驕子相比,那些中學輟學的弱勢群體更易用尼古丁麻痺自己的神經,吸煙頻率比前者高7倍;在孟加拉,如果人們肯把三分之二的煙錢換成食品,就可以解救1千萬民眾免於飢餓;在德國,地處海德堡的癌症研究中心(DKFZ)也挑明:同樣是十八九歲的中學畢業生,若將高級中學同普通中學做比較,前者吸煙比例是39%,而後者則高達64%。

世衛組織香煙控制中心主任Martina Pötschke-Lange表示,截至上個世紀中葉,吸煙還是一種為上層社會所崇尚的高雅行為,到了1950年,當科學證明吸煙與肺癌之間存在著直接聯繫後,吸煙人士的層次也逐漸下滑。原因不言自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有識之士會認真對待他們獲取的外界訊息。Pötschke-Lange由此呼籲國家將戒煙宣傳滲透到街頭小報及電視節目之中,使得普通大眾也能多多接觸到戒煙資訊。

世界銀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如果香煙漲價幅度達到10%,將驅使4%的癮君子放棄他們的不良嗜好。Pötschke-Lange強調:「對於年輕人及收入較低的人群來說,這種勸戒功效甚至達到13%。」因此,「提高煙稅對於解救這部分煙民來說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了經濟刺激之外,全民戒煙的另一種方法在於推行無煙工作環境。「由於白天上班不便於吸煙,吸煙的樂趣大大降低,許多人幹脆晚上也不碰香煙了。」 身為癌症研究中心的醫學專家Pötschke-Lange在介紹完前兩種方法後又說,第三種戒煙途徑是禁止香煙廣告,「這種措施如果單獨使用,可以在10年內達到煙民數量減少8%的效果。」

Pötschke-Lange還說,戒煙的最佳方式是一刀兩斷,而不是逐步遞減。「擇定一個開始戒煙的日子,最好是在兩、三周內。」隨後,個人要隨之調解行為習慣,也許要選擇一種尼古丁的替代品。這樣做也會帶來經濟上的好處:試想一下,如果每天省下一盒香煙,一年將節省1300歐元的開銷。

大部分戒煙成功的人士年齡介於25至45歲之間。Pötschke-Lange說:「到了這個年齡,許多人發現吸煙成癮會帶來諸多麻煩。」一旦下定遠離香煙的決心,不妨銷毀打火機和煙灰缸,多喝果汁、多做運動,再用戒煙省下的錢給自己來點物質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