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世貿峰會吵鬧不休,中國做壁上觀

2005年12月16日

作為世貿新成員國,中國並不積極參與世貿組織部長級香港會議的討論。南蒂洛爾報網路版認為,這是因為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後,不得不忍痛大幅下調關稅,現在正處於過渡階段。該報寫道:

https://p.dw.com/p/7e2k
韓國農民反對開放農產品市場圖片來源: AP

「中國加入世貿後,關稅雖然明顯下降,但在個別領域,關稅仍然很高。在金融和保險業進入市場的問題上,仍有很大障礙。在歐美看來,中國在這方面還有許多事要做。對中國迄今為止在服務業回合中提出的建議,外交界人士認為『微不足道』。在工業領域,中國也不十分積極,因為中國的關稅相對低於其它發展中國家。但在香港談判的主要問題是農業,這對中國並不重要,因為中國不是農業出口大國。外國專家估計中國對農民的補貼僅為6%,大大低於大多數經合組織的成員國。

然而,與其它第三世界國家一樣,中國的農業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正如一位世界銀行的專家抱怨的那樣,與整個中國經濟相比,中國農業一點都沒有開放。中國農業生產只佔國內生產總額的15%,卻提供了40%以上的就業崗位。世界貿易的更大自由化對中國農業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作為全球化世界工廠的中國經濟在快速增長,如果進一步取消貿易障礙,中國經濟的其它多數領域無疑是最大的贏家。」

星期三,從哈薩克斯坦的阿塔蘇到中國西部邊境口岸阿拉山口,988公里長的輸油管投產,每年可向中國輸送一千萬噸石油,以後可望提高至兩千萬噸。日報認為,這是地緣政治的新聯盟:

「有了這條輸油管,俄羅斯的石油也可以銷往中國。此外,裏海豐富的石油資源可以得到開發。這不僅對於能源飢渴的中國來說是件好事,哈薩克斯坦的經濟也因為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得以興旺發展。在本國政府的支持下,俄羅斯、中國和西方石油公司長期以來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爭奪開采權和新的輸油管道。

建造這條通往中國的輸油管被視為哈薩克斯坦從俄羅斯控制下獲得解放的第二次行動。第一次行動發生在2005年5月,當時從巴庫通往梯弗裡斯、繼而通往土耳其傑伊漢的輸油管開通,從而打破了俄羅斯對中亞石油的壟斷地位。巴庫至傑伊漢的輸油管由西方石油公司出資建成,而輸油的中國線路則完全是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共同投資的結果。不過,這條輸油管對國際市場的油價和中國國內加油站的顧客起不到什麼作用。漢堡石油經濟聯合會的邁爾-布可女士說,石油通過什麼途徑、以什麼方式運輸對石油價格的確定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