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下一個賽場:商業太空競爭
2024年6月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嫦娥六號探測器本周(6月4日)實現人類航天史上從月球背面的首次起飛返回,展示了中國在太空領域取得的進步。中國政府現在希望其商業部門能夠趕上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等競爭對手。
中國公司遠遠落後於以SpaceX為首的美國領先企業,後者計劃於本周四(6月6日)發射「星際飛船」(Starship),有朝一日可能藉此將人類送上火星。
不過,專家們告訴法新社,隨著中國政府意識到一個穩固的商業領域可以為其現有能力帶來的提升價值,這種差距正在縮小。
分析師陳嵐(Chen Lan,音譯)說,這甚至可能類似於電動汽車的發展。同樣由馬斯克創立的電動汽車企業特斯拉是行業領跑者,但現在卻面臨著眾多中國對手的激烈競爭。
「五年後,SpaceX可能會感到壓力。」陳嵐告訴法新社記者,「當一頭獅子(特斯拉或SpaceX)面對一群狼(中國公司)時,今天電動汽車市場的局面很可能會再次發生。」
中國企業比亞迪最近超越特拉斯,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電動汽車公司。
中國政府在2014年底才向私人資本開放部分航天領域,但此後數百家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例如,周四一枚穀神星一號(CERES-1)商業火箭將三顆衛星送入軌道,這是今年中國公司計劃的數十次發射之一。
咨詢公司軌道門戶(Orbital Gateway)創始人庫爾西奧(Blaine Curcio)說:「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規模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
他說,雖然SpaceX比中國的同類公司「遙遙領先」,但「如果我們把中美兩國最發達前五名或者前十名發射公司進行比較,中國可能更勝一籌」。
「最關鍵的十年」
中國政府已將人類送入太空軌道,建造了空間站,並實現了在月球和火星上漫遊車著陸--中國的目標是分別在2030年和2033年之前在月球和火星上執行載人飛行任務。
陳嵐說,相比之下,商業部門目前的重點是低成本運載火箭和開發小型衛星。
然而,據中國央視(CCTV)4月份的報導,這種發射能力對於中國建立超大型衛星星座的目標至關重要。
中國正在開發兩個這樣的網路:由13,000個航天器組成的「國網」和設想由12,000個航天器組成的G60「星鏈」。
不過,中國目前在軌的衛星只有數百顆。
中國央視稱,速度至關重要,因為中國的衛星計劃面臨多個競爭對手,而且在軌航天器數量和可用頻率都受到限制。
報告多次提到SpaceX公司,該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作平台,其星鏈(Starlink)衛星星座現已覆蓋數十個國家。
空間新聞網站SpaceNews.com編輯瓊斯(Andrew Jones)寫道,中國以類似的方式利用商業發射能力將「幫助傳統的國有企業專注於民用和軍用項目……同時還能提升中國的整體發射和航天能力,實現國家戰略目標」。
中國央視援引國內公司「陸地空間」(Land Space)代表的話說,必須在未來五到十年內抓住機遇,「幫助我國掌握未來太空的話語權」。
對宇宙的控制已經成為中美競爭的另一個舞台,雙方都指責對方隱瞞其太空計劃的軍事目標。
一位前美國太空司令部負責人最近說,與中國競爭的未來十年是歷史上「最關鍵的十年」。「我們輸不起。」他說。
庫爾西奧說,中國的國有部門和商業部門之間有著「深層聯繫」,許多商業公司都是由國有公司的前雇員或政府機構的學者創辦的。
他說,「由於國家不願放棄對任何事情的壟斷」,而「公司『被允許』做的事情上限較低」,因此這種關係並不總是簡單明了的。
儘管如此,中央政府對該行業的支持與日俱增。
在去年12月舉行的中國最高決策者年度會議上,該行業被稱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加以「培育」。
庫爾西奧說:「幾乎每個省都有某種航天產業發展計劃,許多城市也有同樣的計劃。」
據官媒報導,中國在2023年進行了26次商業發射,其中包括陸地空間公司的朱雀二號火箭,這是世界上第一枚液氧甲烷燃料火箭。
陳嵐說:「下一個里程碑將是獵鷹9號級運載火箭和第一級再利用,」幾家公司有望在2024年實現這一目標。
在中國今年計劃的100次發射中,商業部門應佔30次。
天體物理學家麥克道爾(Jonathan McDowell)認為,相比之下,2023年美國的109次發射中,SpaceX佔了98次,這凸顯了美國公司目前的優勢。
但陳嵐說,五年後情況可能會「完全不同」,「因為差距會繼續縮小」。
(法新社)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