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再被視作氣候罪人
2011年12月9日《世界報》(12月7日)寫道:"在氣候問題上,中國是全世界的先鋒,向大氣排碳最多,能源消耗最高,這個13億人口居住的國家每年經濟增長10%,其能源需求幾乎是歐洲的2倍。
"然而中國也在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上領先。代表綠色和平組織在德班觀察世界氣候峰會的馬丁·凱澤(Martin Kaiser)斷定:'全球氣候保護若沒有中國就不會取得多少成功。'"
《明鏡周刊》(12月6日)認為,"觀察家們現在就不再將中國看作盡人皆知的氣候罪人和阻撓者了,而是看作氣候保護運動的推動力量。德國發展政策研究所(DIE)所長兼德國政府全球環境變化科學咨詢委員會副主席德克‧梅斯納(Dirk Messner)說,'目前在國際上作為氣候保護動力的有兩個國家,就是德國和中國。'……"
報導說,梅斯納認為導致中國轉變立場的原因是,"中國政府讓本國學者分析氣候風險,確認中國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從此政府改變戰略,轉向以綠色增長為方向。
"中國的能源轉折耗費不菲,在世界20強的'綠色' 投資中,中國現在已經佔到大約1/3。所有新的風力發電裝置將近一半是安裝在中國。在太陽能方面,中國人已經達到世界市場份額的45%,儘管在本國才剛剛開始大規模建造太陽能電站。彭博新能源財經 (BNEF)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新能源投資方面,中國在2014年將以相當於每年370億歐元的投資成為世界最多。"
該刊也不無憂慮地指出,"通過這種大量投資,中國人已經超過氣候示範國德國,並且在綠色技術市場成為必須認真對待的競爭者。……"
北京採取務實的路線
報導引述專家意見認為,中國目前要嘗試所有的可能,從可再生能源到繼續採煤和使用燃煤電站。
"退出核能、關閉火力發電站在中國不是一個話題。在大量投資可再生能源的同時,政府將在未來幾年建造70座核電站,幾乎每周都有一個新燃煤電站並網。
"因為,與德國不同的是,中國必須保持巨大的經濟增長,解決人口不斷增長帶來的能源飢渴。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專家艾登豪夫( Edenhofer)說,'不可忘記的是,中國政府的合法性來自於增長的諾言,它不會以放棄增長或能源安全為代價保護氣候的。'
該刊還寫道:"'中國政府意識到氣候變化對本國的長期風險和成本,但是也仔細關注向可再生能源轉換所帶來的長期費用和風險。' 中國人通過這個務實的路線,可能比德國的氣候保護者更接近國際共識,因為,退出核能以及快速切換到可再生能源在國際上其實被懷疑地關注。
"此外,中國可以比德國更快地推動一些氣候保護技術,比如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技術(CCS)在中國已經加緊試驗,而德國的試驗項目勢必會因民眾的抵制而失敗。……"
摘譯:林泉
責編:苗子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