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在南非
2014年6月5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26歲的陳梅(音)平時的工作十分忙碌。此時她正站在自己小店櫃台的後面招呼客人。這家光線昏暗的店鋪裡塞滿了日常用品和各種貨物:餐具、洗滌劑、電池、飾品等商品堆擠在貨架上。周五下午,三三倆倆女顧客的到來給小店增添了勃勃的生機。
陳梅負責收取錢款、包裝貨物並用生疏的英語盡可能的回答清楚顧客提出的問題。這位年輕的中國商人的小店開在南非開普敦市曼德拉公園的中心,這裡是個非正式住宅區。
中國店:大量的選擇 、廉價的消費
大約一年前,她與家人一道開了這家「五蘭特店」,蘭特是南非貨幣,這家店與常見的「1元店」的理念相同:大量的選擇 、廉價的消費,這些貨物都是「中國製造」。陳梅的小店填補了這個小區的一個市場空白:「在曼德拉公園沒有幾家像我們這樣的商店。索馬利亞人在這個地區開的商店大部分都只賣食品。如果人們想買衞生用品必須要去大商店才行。但是這些商店太遠了,而公車票價格又很貴。」
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不過據估計,在過去15年裡,有數千個中國人來到南非。而陳梅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相對來說較高的失業率以及南非較為寬松的移民政策促成了最近幾年的南非移民潮。如今在南非,每個城鎮和地區都會有一家中國小店。正在光顧陳梅店鋪的一位名叫寇斯瓦納(Bongie Kotswana)的顧客認為,這是一個十分積極的事情:「我們不用乘坐交通工具就能來這兒買東西,這裡的貨物更便宜,並且商場賣的東西這裡都有。」
為什麼與丈夫和父母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遠離中國到南非謀生,陳梅並不願意說出原因。他們都住在櫃台後面一間小小的居室。
通常來講,希望在南非闖出一片天地的中國人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失業人員或者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其中大部人都是非法入境者,人們因此並不能掌握南非中國商店的準確數據和銷售總額。不過人們清楚地是:中國商人往往比當地商人經營的更為成功。Brenthurst基金會的政治學者特倫斯‧麥克寧(Terence McNamee)表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人的工作態度。因為從事一項2012年發表的調查研究,他與大量的生活在南非的中國商人進行了交談:「我們發現,他們有著難以想像的強大的工作意願,非常能吃苦耐勞。一種態度觀念深深的烙在了很多人的腦中:一個人沒有工作就什麼都不是,只有辛勤工作才能避免別人奪走自己的飯碗。」
另外一個原因是:和索馬利亞商人一樣,中國商人賣的商品也比本地商人賣的便宜。他們的貨物種類更多,開門的時間也更長。麥克寧發現,他們的商品往往是通過非法渠道進入南非的。賣出的時候都是用現金支付,並且沒有開收據。
國家因此損失稅收,然而,特別是貧困家庭因為中國店鋪的出現才能買得起日常用品。不過中國商人的成功有時也會引發出「仇外」情緒。陳梅行事也十分低調:「很多人都十分友好,但是一些人酗酒,他們喝醉了來店裡搗亂。另外,如果人們沒有錢,有的時候會發生偷竊事件。不過大部分人十分友好。」
政治學者麥克寧發現,大部分中國商人的生活都侷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他們和非洲民眾的接觸很少,很多人認為文化差異太大。此外,大部分中國人都把南非當作一個「中間驛站」:給孩子存夠了上學的錢,他們就想回到中國。陳梅也一樣:「我很想念在中國的朋友和親人。也許有一天我會回國。我的小女兒如果長大了,我必須得回去。」
作者:Julia Jaki 編譯:文木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