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普通進口貨物不再檢測消毒
2022年7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衛健委網站周二(7月12日)發布《關於進一步改善進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各地不再對進口非冷鏈物品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對其中屬於低風險的物品也不再進行預防性消毒。
通知稱,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常溫條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時間短,1天內全部失活。衛健委要求落實有關措施,抓緊調整進口非冷鏈物品靜置存放規定,不得層層加碼。
迄今,在中國的防疫政策中,一直強調要嚴格阻斷"物傳人"的途徑。因此對來自海外的貨物和郵件進行消殺、靜置、檢測,而各地政府傾向於層層加碼,給跨境流通造成巨大障礙。
消息一出,中國網民的反應類似:"為啥不早說?";"都三年了,能得出這麼個結論真不容易!";"國際快遞包裹背了太久的黑鍋"。還有人從進口物品推及自家:"那之前入室消殺算個啥?"
物傳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國官方的文件並未說明,"最新研究結果"出自何處。不過5月26日中國國家疾控中心網頁引述密歇根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奚傳武教授團隊等在《自然》雜誌子刊《暴露科學和環境流行病學》(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發表的論文稱,新冠病毒通過物傳人的概率,僅為空氣傳播的千分之一。
關於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到底能存活多長時間、是否以此途徑傳染傳染,兩年多來有過許多科學討論。各界的普遍認識是,存活時間取決於外界多重因素,而接觸物體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NIH)和疫情保護機構CSC的結論是,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在空氣中可保持三個小時,在銅表面為四個小時,在硬紙板上長達24小時,在不鏽鋼和塑料上長達2至3天。一項來自澳洲的研究甚至顯示,病毒在光滑表面可存活數周之久。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在2020年4月就指出,類似結論來自在實驗室單一環境下進行的研究,並沒有考慮可能影響病毒穩定性的外界因素(例如溫度、濕度變化和日照),更不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傳染風險。該機構始終認為,物品不太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的感染源。
2020年春季在德國首波疫情爆發後,波昂大學病毒學家施特雷克(Hendrik Streeck)進行實地采樣研究發現,在感染者家中物體表面取樣,儘管核酸測試會發現病毒存在,但進一步實驗培養均未發現活性病毒,說明病毒活性喪失較快。
對有關包裹能否傳播病毒的問題,聯合國應對新冠病毒專題網頁上的回答是,"感染者導致商品污染的可能性很小。包裹被不停移動、運輸並暴露於不同的條件和溫度下,從包裹上感染冠狀病毒病的幾率很低"。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