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磁懸浮仿造了德國技術?
2006年2月17日德國金融時報寫道:「中國人買外國技術,只是為了仿造。對此一直存在的懷疑,看來得到了證實。它顯示出外國企業在中國歷來所處的窘境:不去中國,會成為輸家;但去中國,在一定情況下,也會成為輸家。對其它企業來說,例如準備在中國進行全面生產的空中巴士公司,這一事件是刺耳的警報。磁懸浮是德國工程技術的驕傲,是苦思冥想創新的象徵。如果中國的工程師2006年能仿造八十和九十年代的技術,那麼德國的企業家就要更快、更好地創新,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不掉隊。」
圖林根匯報認為:「在談及中國時,這個無限機會之國的同義詞正在獲得完全新的意義。至少看來那裡沒有什麼東西不能仿造。中國雖然急忙聲稱沒有使用受到專利保護的技術,但在磁懸浮問題上,即使中國的斷言如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不在德國建造磁懸浮,我們可能會一文不值地丟失我們已達到的尖端地位。」
慕尼黑日報寫道:「名牌牛仔褲、光碟、數位影碟等,凡是歐洲有的,北京和上海的街頭小販都賣,不過便宜得多,是盜版偽造!對出口世界冠軍德國來說,甚至我們的尖端技術也被竊取,就更危險了。大眾公司捷達車的零件,安裝在仿造得極好的奇瑞牌汽車裡。甚至三十米長的大型機械設備也按一比一仿造後,安置在中國的廠房中。現在輪到了磁懸浮,上海的這段軌道不過是中國這個經濟奇跡大國仿造的藍圖。與詭計多端的刺蝟賽跑,兔子沒有獲勝的前景。」
商報認為,仿造磁懸浮並非易事:「工程師肯定可以安裝與德國磁懸浮外形一樣的列車,援引現代航空製造技術看來也現實可行。磁懸浮原則上是八十和九十年代開發的技術,但這並不表示,仿造的列車就能開動起來。汽車零配件和照相機的盜版仿造也許能成功,但依靠電磁力來懸浮和前進的整套動力系統就不那麼能簡單仿造了。也許中國人在進行磁懸浮和空中巴士談判時的想法都一樣:先作為夥伴進入製造生產,最後一切自己造。德國工業要參與,今後就必須把一切做得更好。有競爭才能搞活生意。」
新奧斯納布呂克報的一篇評論持不同的看法:「罵中國、說中國偷技術,未免過於簡單了。做出建造並運行自己車型的決定與技術仿造沒有什麼關係,更多卻涉及我們德國人的思維方式。我們總是過低估計了中國人的力量,我們不能把他們的技術貶為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