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解決氣候變化發達國家應更賣力
2014年11月2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聯合國氣候變化利馬會議將於12月1日至12日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利馬會議是推動明年在巴黎舉行的締約方大會上就2020年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強化行動達成協議的重要步驟。中國方面在利馬會議舉行前夕做出這番表態。
近兩周前,中美兩國就氣候變化發布聯合聲明。這份聲明中提到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這是中國首次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近似時間點。
中國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發達國家還應當按照公約的原則、公約的規定繼續大幅度率先減排,同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要起到帶頭的作用。"
他總結說,"未來2015年要達成的協議,必須正視客觀存在的現實,相關機制安排也應該體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蘇偉強調說,"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差距還是很大,經濟社會發展和消除貧困依然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為緊迫的優先課題"。
本月早些時間,美國總統歐巴馬訪華之際中美之間就氣候變化發布聯合聲明。聲明中指出,美國計劃於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範圍減排目標並將努力減排28%。
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金融時報記者向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提出"如果中國繼續努力能不能再把2030年左右的峰值日期提前一點"的問題。解振華回答說:"距離現在到2030年還有16年,這16年當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果確定一個非常準確的時間或者數字,實際上並不科學。所以我們覺得,定在'2030年左右'是比較客觀的,這16年當中,還面臨著經濟社會發展、能源等等很多不確定性。"
蘇偉說:"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將根據自己的國情、發展階段和應盡義務,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在2020年後採取更有力度的行動,為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中國應有的貢獻。"
伴隨中國30多年經濟發展的是不斷加劇的空氣污染。北京嚴重的霧霾現象引發公眾的擔憂和憤慨。
11月初北京召開APEC會議時,北京及周邊的地區的一些工廠被責令臨時停工,北京城內採取汽車限行,在公共機構工作的人員放假7天。短時間內換來的潔淨空氣和霧霾消退後的兩天被公眾戲謔地稱之為"APEC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