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讀京都議定書
2005年11月28日廣告
中國表示,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氣候保護的「歷史責任」,因為溫室氣體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積聚起來的,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中國,不應為自己設定限制。相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要求工業國家為向門檻國家輸出環保技術細節提供便利。
中國科學院的氣候學家莊貴陽表示,「中國不願意受到限制」。中國的能源需求伴隨著經濟騰飛急劇增長,因此氣排量上漲是「無法避免的」。「一旦中國政府制定具體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必將縮減經濟發展的可能性空間。」綠色和平組織的氣候專家史蒂芬‧索伊爾認為:「由此應運而生的課題是:如何繼續確保中國的高經濟增長,同時又不損壞中國及全世界的氣候環境。」
按照目前的發展勢態,中國將在2025年之前趕超美國,成為全球二氧化碳的第一排放大戶。北京當局堅持認同一些專家的觀點,即如果制定措施,減少因燃煤引起的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必將減緩經濟發展速度,從而付出昂貴的代價。中國首先為氣候保護制定了一個新的五年計劃,其中包括:每創造一元經濟產值的耗能量將減少20%。另一個任務是:到2020年的能源消耗量只增長一倍,對應的國民生產總值卻要實現翻兩番的目標。
11月28日,全球氣候大會在蒙特利爾召開,這是自《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的首次國際氣候大會。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也對引進新型環保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感興趣,因為伴隨著環保立項,資金、技術也將從發達國家源源不斷地流入本國。
中國氣候專家莊貴陽表示,氣候保護項目在中國還剛剛開頭,但前景不容小覷。莊教授說:「富裕的發達國家可以通過技術輸出幫助發展中國家建立一套良好的機制,這有利於氣候保護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