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缺乏垃圾處理
2013年3月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目前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主要採取怎樣的方式?
赫曉霞:這個話題非常大,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清楚的。一個基本前提是,中國農村的發展差異非常大。比較貧困的地區、發展程度一般的地區和城鎮化程度很高的地區在垃圾處理方面也有很大的區別。
如果說是在比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那裡的人還保持著不少中國人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的生活方式。比較貧困的農村地區也主要以農業為主,那裡的人首先產生的垃圾量很小,產生的農業垃圾,生活垃圾也是肥料的主要來源,基本直接回歸田地了。廚余垃圾可以喂豬,動物糞便當作肥料等等。
德國之聲中文網:那些地區的居民生活垃圾中也會包括塑膠袋、包裝等這些垃圾,是怎麼處理的呢?
赫曉霞:塑料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前幾年人們熟悉的場面就是,一刮風,滿街可以看到白塑膠袋。現在這一情況有了好轉。我前不久去甘肅考察的時候瞭解到,不少地區有企業專門回收塑膠袋,進行再加工。但是這種回收可能因為效益不大,在許多地區回收運輸難度大,所以普及程度不高。而且在中國許多地區的現實狀況就是:農民直接把垃圾燒了完事!
德國之聲中文網:塑料包裝等生活垃圾或許可以一燒了事,但是這一次黃浦江打撈上來的是成千上萬的動物屍體,中國農村對動物屍體一般怎麼處理?
赫曉霞:我沒有對動物屍體處理有特別的研究,但如果把動物屍體也歸入農村垃圾總類的話,通常的處理方式是埋掉,這也是比較負責的方式。最可怕的方式,也是人們最擔憂的,就是把因病死亡的動物廉價賣到肉市,進入流通環節。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民主促進會在今年中國全國兩會期間,向政協提交的一份提案也是關於加強垃圾處理完善的,其中說,中國內地農村地區內地農村地區每年約產生1.9億噸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被回收或未經處理。河流和湖泊也是垃圾其中一個主要丟棄處。根據您的瞭解,情況是這樣麼?
赫曉霞:這絕對是事實。因為中國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中國農村缺乏最基本的公共管理措施,尤其是在垃圾處理方面。因為垃圾問題是一個公共衞生問題,所以表現得特別明顯,中國很多農村地區都面臨這種情況。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是公共衞生領域,那應該是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負責的領域,有沒有農村垃圾處理系統建立的項目?
赫曉霞:我聽說過一些試點,但還沒有特別成功的例子,或者是在比較發達的農村地區,就直接按照城鎮化的步伐建立比較完整的配套的垃圾清理設施,有專門的配套人員。只要建立起完整的處理體系,這個問題就不會有那麼明顯的存在。但是客觀事實是,中國農村面積大,發展差異大,完善的垃圾處理體系都不是正在建設中,而是根本就沒有。
德國之聲中文網:那麼已經建立起來的垃圾處理體系,在處理費用這方面是怎麼分擔的?我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黃浦江出現死豬事件曝光後,還有一個被網友熱評的話題是某官員在回應這件事的時候說到,"喪葬要從簡"。這當然是被作為搞笑話題了,但是農民承擔不起垃圾處理費用,比如動物屍體處理費用的情況是否存在呢?
赫曉霞:我不清楚企業或個人在處理垃圾時要具體支付多少費用,但我相信,對於農民來說費用壓力的確存在。如果是在城市裡,居民通過交物業管理費等,實際上也是包含了垃圾處理費用的,加上城鎮裡的基礎設施條件好,國家的公共財政支出已經承擔了垃圾處理方面的費用。但是在農村,一切費用都要農民個人承擔,很多情況下,他們的確沒有這個支付能力。
德國之聲中文網:您通過多年的環保研究和實地工作,能談談對中國城鄉民眾在垃圾處理等方面的環保意識如何?
赫曉霞:我的根本感受是,農民因為有一代一代延續下來的鄉村生活經驗,他們實際上有相當強的垃圾回收利用的意識的。而城裡的人由於一直享受著這種社會公共服務,所以顯得城市裡的公共衞生狀況比農村好,但並不一定是因為城市裡的人環保意識強。在農村,一切都要有農民自己來負責,他們還經常要受到指責。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在網上看到中國幾家環保組織共同發出的質疑"垃圾'十二五'規劃"的公開信,裡面也提到了垃圾處理的"中國方式"。您認為該怎麼理解這個"中國方式"呢?
赫曉霞:這個公開信是幾家環保組織聯名發表的,我在此只想表達我個人的觀點,也許與公開信的觀點有出入。我個人認為,垃圾處理的"中國特色"就是中國有一批收破爛的,或者說得好聽一點拾荒者,中國有這麼一批人。實際上中國的垃圾分類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所有能利用的、哪怕只有一點點價值的東西都已經被回收利用,產生了他們所需要的經濟價值。這就是最現實的中國的垃圾分類,都是這些人在做,可以從廢品中創造收入。但是,不可否認的另一個事實是,由於沒有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加上工作條件和環境差,所以這些人在運輸和回收的過程中,很可能產生所謂的二次污染,比如在處理電子垃圾時的二次污染現象就非常嚴重。
赫曉霞,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負責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方向是農村環境問題。
採訪記者:謝菲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