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經貿在敏感行業已經開始「斷交」了嗎?
2021年5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改委)於5月6日上午宣佈,無限期暫停該部門與澳洲联邦政府相關部門共同牽頭的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一切活動,該決定立即生效。
這是自中澳關係惡化以來首次正式凍結外交機制。
中澳戰略經濟對話在2014年開始。最初的設想是參照了2006年成立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作為定期高層對話的機制,討論包括雙邊、地區和全球的安全與經濟議題。
時任澳洲联邦國庫部長霍基、貿易和投資部長羅布在訪問北京期間,和當時的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舉行了首次對話。
而此次中國宣佈停止中澳戰略經濟對話的時機恰好是兩國貿易戰不斷升級之際。
雪梨大學商學院專家李薇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目前兩國政治互信度不高,兩國高層基本沒有交往。此前中國政府通過貿易制裁的方式表達不滿,引起國際社會上對「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方面的討論。」
她認為此時突然停止對話是中國通過新的一種方式來表達政治上的不滿。
昆士蘭科技大學「一帶一路」問題學者姜源認為此次行動針對性明確,就是為了回應此前澳洲联邦政府廢除維州政府簽署的「一帶一路」協議。
「雖然北京沒有明顯表達是因為一帶一路,但是對話停止是出自於發改委,而發改委是一帶一路的牽頭機構,其聯繫不言而喻。」他說。
RCEP是否會受到影響?
2014年兩國展開首次中澳戰略經濟對話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澳洲进行國事訪問,與時任澳洲总理艾伯特共同確認並宣佈中澳自貿協定談判實質性結束。
隨後2015年中澳簽署中澳自貿協定。
最後一次中澳戰略經濟對話在2017年舉行。
李薇認為,停止對話的「實質性傷害有限」。
原因是由於中澳戰略經濟對話很少就敏感問題、亞太熱點和全球性挑戰等問題交換意見。因此,中澳戰略經濟對話作為一個機制難於解決現在中澳之間的矛盾。
「我認為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最主要的成果是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和運行。」
目前立足亞太、全球最大自貿經濟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在逐步落實,中國和澳洲都是簽署國。
兩國經濟爭端也讓推進RCEP的不確定性增加。
當時姜源不認為RCEP會因為此次事件受到傷害。
「RCEP 是亞太十五國的綜合多邊經貿協定,是東協國家為主體的,也是東協提出和著力推進的。」姜源說。
「雖然中國經濟體量巨大,但是要考慮RCEP的多邊性和其他國家話語權問題,特別是東協國家,最近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因此RCEP受影響幾率相對較低。」
中澳經濟「斷交」
在近期的中澳貿易戰中,包括紅酒、大麥、煤炭、龍蝦等一系列澳洲产品被中國阻撓進口或者加徵關稅。
中國在澳投資則一直受到審查。從拒絕華為參與5G建設到廢除 「一帶一路」協議, 澳洲政府也一再出手。
「過去幾年我們看到中澳經貿在敏感行業已經開始「斷交」,例如核心基礎設施建設,這個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李薇分析說。
但是她也指出,中澳在非敏感行業的經濟互補性很強,目前中澳企業層次還是存在很強的經濟聯繫基礎。
「我認為目前來看經濟全面性『斷交』的可能性不大。」
姜源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認為「兩國在某些領域暫時確實找不到可以替代第三方。」
澳中經貿關係岌岌可危
中澳之間最新的經濟糾紛焦點在澳洲北部的達爾文。
2015年達爾文港所在的北領地將該港口出租給中國嵐橋集團,租期99年。
此舉引發美國以及澳洲联邦政治家不安。美國在北領地常年駐軍。
隨著中澳之間互信繼續降低,李薇認為澳洲政府與藍橋集團「解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她同時對於中國在澳洲的投資的信心抱持悲觀態度。
「現有的投資者信心會受到影響,但暫時不會有大規模的撤資。」
她分析說:「近年來中資企業已經很少在基礎設施建設行業領域投資,我們和畢馬威(KPMG)的研究顯示,過去兩年中資在基礎設施行業的投資為零。同時,中企投資更多的已經轉向有國內和國際消費者需求相關的行業。」
李薇認為此次中國由發改委發布中止戰略經濟對話的,會進一步壓縮中國對澳洲的投資。
「發改委對於中企大型的境外直接投資項目有審批權,這意味未來中企在澳大型投資可能會面臨發改委更加嚴格的審查。」她說。
姜源同樣強調,需要重視此次事件中發改委在中國政府架構中的特殊地位,以此認知到雙邊關係惡化的嚴重性。
「發改委有小國務院之稱,主要負責宏觀的經濟社會政策制定,其出面發文,可能表明中國對澳洲未來的經濟措施,可能不僅僅限於某個產品,而是在宏觀經濟層面政策制定的對澳刻意轉向,這個影響比針對某個商品影響要大。」他說。
「另外,據我所知,發改委內部聚集中國很多相對支持國際經貿發展的官員。如果他們都是這個對澳經貿負面態度,很難講還有誰支持中澳經貿關係。」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